成语拼音:hǔ wò lóng tiào
成语解释:形容字势雄浑超逸。
成语出处:南朝 梁 袁昂《评书》:“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字势雄强超逸
繁体字形:虎臥龍跳
英文翻译:Crouching tiger and leaping Dragon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唬”。
卧:1.躺下:仰卧。卧倒。病得很重,在床上卧了三天。2.使婴儿躺下:把小孩儿卧在炕上。3.(动物)趴:卧牛。鸡卧在窝里。4.睡觉用的:卧室。卧房。卧铺。5.指卧铺:硬卧。软卧。6.把去壳的鸡蛋放到开水里煮:卧个鸡子儿。
龙: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床。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龙舟。龙灯。龙车。龙旗。4.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5.姓。
跳:[tiào]1.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跳跃。跳水。跳荡。跳跶。跳高。跳远。跳舞。弹(tán)跳。暴跳如雷。跳梁小丑(指上蹿下跳,兴风作浪的微不足道的坏人)。2.越过:跳班。跳棋。跳槽。3.一起一伏地动:心跳。眼跳。心惊肉跳。[táo]古同“逃”。
“虎卧龙跳”这词儿乍一听,像武侠小说里的招式名,实际它原本是形容书法笔力雄健的成语。比如老张在社区书法展上挥毫写下“山河无恙”四个字,围观大爷大妈直拍大腿:“这字儿虎卧时有筋骨,龙跳处带风雷,绝了!”这时候您可能要问:这和老虎、龙有什么关系?其实啊,这里是用猛虎静卧的沉稳对比蛟龙腾空的灵动,暗喻刚柔并济的美感。
上个月参观美术馆,看到幅水墨山水特别有意思:近处山石像打盹的老虎般厚重扎实,远处瀑布却像龙尾巴似的一溜烟冲下悬崖。讲解员突然扭头问我:“您看出虎卧龙跳的意境没?”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成语早跳出书法圈,成了动静对比的代名词。这种跨领域的活用,反而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了。
最近刷短视频,有个职场博主说得挺在理:“打工人的日常就得虎卧龙跳——该沉淀时像老虎趴窝般专注积累,遇到机会就得龙跳天门似地抓住。”这话让我想起隔壁工位的小王,平时闷头做数据分析像只慵懒大猫,上周公司临时需要人做英文汇报,他蹭地站起来全程脱稿演讲,那架势真像条腾云驾雾的龙。您说这成语是不是特别适合形容现代人需要的弹性生存能力?
有朋友跟我抬杠:“现在谁还讲究这些文绉绉的成语?”我倒觉得,像“虎卧龙跳”这样的老词儿就像个多啦A梦的口袋——看着古旧,掏出来的智慧却能解决新时代的困惑。前两天给闺女辅导作业,她正为选文科理科犯愁,我拿毛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虎”字又甩出个“龙”字:“看见没?理科的逻辑框架好比虎卧要稳,文科的想象力就像龙跳得活,这两样本事你都得装在兜里。”孩子盯着墨迹看了半天,突然乐着说:“爸,您这碗陈年鸡汤还挺鲜。”
说到底,这个诞生于砚台边的成语,最妙处在于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就像我常去的茶馆,老板娘既保持着煮茶时的猛虎坐桩功,又能踩着快板来段即兴Rap。这种收放自如的状态,或许才是“虎卧龙跳”给当代人最好的启示——该扎根时沉得住气,该破局时迈得开腿,哪有什么固定的人设,活得自在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