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óng tiào hǔ fú
成语解释:犹言龙腾虎卧。喻笔势。
成语出处:太平天国·洪仁玕《军次实录》:“龙跳虎伏归毫底,鱼跃鸢飞入兴么。”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龍跳虎伏
英文翻译:crouch style
龙: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床。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龙舟。龙灯。龙车。龙旗。4.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5.姓。
跳:[tiào]1.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跳跃。跳水。跳荡。跳跶。跳高。跳远。跳舞。弹(tán)跳。暴跳如雷。跳梁小丑(指上蹿下跳,兴风作浪的微不足道的坏人)。2.越过:跳班。跳棋。跳槽。3.一起一伏地动:心跳。眼跳。心惊肉跳。[táo]古同“逃”。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唬”。
伏:1.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伏案。伏在桌子上。2.低下去:起伏。此起彼伏。3.隐藏:潜伏。伏击。昼伏夜出。4.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伏。初伏。三伏天。每伏十天。5.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伏诛。6.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7.姓。8.伏特的简称。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
“龙跳虎伏”这个成语,你或许在书里见过,但具体怎么用呢?比如一位书法家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旁人感叹:“这字真有龙跳虎伏的气势!”这里的“龙跳”形容笔画的灵动飞扬,“虎伏”则暗指笔锋收放时的沉稳力道,一放一收之间,艺术张力自然流淌。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在艺术创作里吗?其实不然。某次公司战略会上,市场总监指着数据图说:“这次推广既要像龙跃出云般大胆创新,也要像虎伏山林般扎实落地。”你看,它既能描述具体动作,也能比喻做事张弛有度的智慧。
更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藏着中国传统哲学观。龙属阳,象征进取突破;虎属阴,代表蓄势待发。就像生活中处理矛盾时,既要有果断行动的魄力,也要有静待时机的耐心。我常想,现代人总被催促着“冲冲冲”,或许更需要学会这种动静切换的节奏。
若仔细观察,成语里的动物意象特别值得玩味。龙虎本是对立形象,组合起来却产生奇妙平衡。这让我联想到职场中的角色切换——主持会议时要如龙腾空掌控全局,倾听同事建议时又要像虎伏地专注沉稳。这种动态调整能力,或许正是高效工作法的精髓。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你下次面临需要兼顾激情与理性的场合,不妨试试用“龙跳虎伏”的思维框架。就像夜跑时既要保持配速又要留意呼吸,两者协调才能跑得更远。生活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