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ér
  • dò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ú rú ér dòng

成语解释:像虫子似的前后蠕动身体,形容准备慢慢移动的样子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某些亡国论者又将蠕蠕而动,而且难免勾结某些国际成分(英、美、法内部都有这种人,特别是英国的上层分子),狼狈为奸。”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繁体字形:蠕蠕而動

英文翻译:Wriggle and move

蠕蠕而动的意思

蠕:(旧读ruǎn)蠕动:蠕形动物。

蠕:(旧读ruǎn)蠕动:蠕形动物。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动:1.(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流动。风吹草动。你坐着别动。2.“働”是“劳动”的“动(動)”的异体字。3.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搬动。挪动。改动。动用。兴师动众。4.使用;使起作用:动笔。动手。动脑筋。5.触动(思想感情):动心。动怒。动了公愤。6.感动:动人。不为亲情所动。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这病不宜动荤腥。他向来不动酒。8.动不动;常常:动辄得咎。影片一经上演,观众动以万计。

成语评论

蠕蠕而动”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形容的是一种缓慢、持续且有规律的移动状态,就像蚯蚓在泥土中穿行,或者蚂蚁排着队搬运食物时的样子。下面咱们通过几个例子,一起感受它的用法和意境。

比如在自然场景中:清晨的草丛里,一群瓢虫正蠕蠕而动,它们背上的红点在阳光下忽明忽暗,仿佛给草地绣上了会移动的星星。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和‘慢慢爬’有什么区别?”其实,“蠕蠕而动”更强调微小生物集体行动的秩序感——虽然动作不快,但带着某种蓄势待发的生命力。

换个生活化的例子:早高峰的地铁站里,人群像被无形的手推着蠕蠕而动。有人低头刷手机,有人抓紧啃早餐,虽然每个人步伐不同,但整体却形成了一股向前的流动。这种场景下,成语不仅描绘了动作的缓慢,还暗含了城市节奏中“不得不动”的无奈与坚持。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在抽象场景。比如有人形容“灵感在脑海中蠕蠕而动”,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比作破土的新芽,既保留了缓慢酝酿的意象,又传递出期待突破的乐观感。这让我联想到创作过程——好点子往往不是突然炸开的烟花,而是一点一滴积累成形的。

说到这儿,或许你会疑惑:“为什么不用‘缓缓移动’这类直白的表达?”我个人的体会是,“蠕蠕而动”自带画面感和文学性。它像给文字加了显微镜,让读者不仅看到“动”,还能想象到动作的质地——可能是湿润的、柔软的,甚至带着点笨拙的可爱。

下次看到墙角排队搬运饼干屑的蚂蚁,或是晨雾中徐徐前行的登山队伍,不妨试试用这个词来描述。它提醒我们:世界上有很多美好,恰恰藏在那些不慌不忙、却始终向前的节奏里。

蠕蠕而动的造句

  1. 造句 妇女们常到池边来汲水满灌,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蠕蠕而动,仿佛睡眠挣扎着要醒过来。
  2. 造句 在我抵达昂坦街的时候,这座大城市已经在蠕蠕而动,即将苏醒了。
  3. 造句 每个坑中都密密麻麻,满坑的爬中蠕蠕而动。
  4. 造句 这东西冷冰冰,滑腻腻,一缠上手腕,随即蠕蠕而动。[造 句 网]
  5. 造句 数只触手蠕蠕而动,瞪着华星与李琳两人。
  6. 造句 她说着张开左手,掌心一片淡绿,两条蠕蠕而动晶莹剔透的肉虫极为醒目。
  7. 造句 奇了!只见那对小金龙经过这多日的险难,却仍然是双目血红,尚在蠕蠕而动。
  8. 造句 水幕一接触到日光,立刻爆出一蓬虹彩,七色杂陈,绚丽斑斓,随即幻化成一条宛若实质般的彩虹,蠕蠕而动横亘于地下河的两岸。
  9. 造句 惊叫声中,凡是被阴风拂中的阴魂,立即诡异地凭空消失,下一刻,旗幡之上便多了许多密密麻麻的光点,蠕蠕而动。
  10. 造句 大雨如注,水花四溅的岸上,越来越多的肉体,像蛆虫般蠕蠕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