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éng shí chéng shū
成语解释:见“衡石量书”。
成语出处:宋·李纲《建炎进退志·总叙下之上》:“近君子而远小人,虽不亲细务,大功可成;不然,虽衡石程书,卫士传餐,亦无益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勤于政事
繁体字形:衡石程書
英文翻译:Hengshi Chengshu
衡:1.秤杆。泛指称重量的器具。2.称量(liáng):衡其轻重。3.衡量:衡其得失。4.古又同“横(héng)”。
石:[shí]1.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花岗石。石灰石。石碑。石板。石器。见〖岩石〗。2.指石刻:金石。3.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药石。4.姓。[dàn]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等。)
程:1.规章;法式:章程。程式。2.道路;路段:登程。送了一程又一程。3.行进的距离:射程。里程。4.次序:议程。日程。5.度量;计量:计日程功。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衡石程书”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古人处理工作的智慧。比如一位古代官员每天要批阅成堆的竹简文书,下属汇报时感叹:“大人案头文书堆积如山,简直像用秤砣(衡石)称量过一般。”这里既点出了工作量庞大,又暗含了对官员勤勉的认可。
现代职场中也能找到类似场景。比如某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同时推进五个项目,同事调侃道:“你这周的工作量简直是‘衡石程书’级别啊!”此时成语不再是字面意义的称量文书,而是比喻高强度、多线程的工作状态——重点不在“称量”这个动作,而在强调任务总量带来的压迫感。
有人可能会问:古人为什么要用“称重量”这种奇怪的方式衡量文书?其实这反映了信息载体的时代特征。在纸张普及前,竹简木牍既笨重又占空间,用衡器称重比数件数更直观。就像现在我们会说“这个U盘存了500G资料”,古人用“衡石”量化工作反而更符合当时的认知习惯。
明代张居正改革时,曾有记载他“日阅文书盈尺”,虽未直接使用衡石程书的说法,但其办公场景与成语描绘的意象异曲同工。这说明衡量工作量的方式会随时代改变,但人类面对庞杂事务时的心理共鸣始终相通。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矛盾性——既在描述工作量的客观存在,又暗含处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就像当代打工人用任务管理软件整理待办清单,表面看是被事务淹没,实则是通过可视化手段重获掌控感。这种古今呼应,恰恰说明好的工作方法永远不会过时。
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当信息洪流比竹简时代凶猛百倍,我们是否也该创造属于自己的“现代版衡石”?比如用番茄钟量化专注时长,或用OKR分解战略目标。重要的不是复刻具体形式,而是继承古人将混沌事务转化为可管理单元的智慧。毕竟,能丈量清楚的挑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