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óu duō yì guǎ
成语解释:裒:减少;:增补。拿多余的一方,增加给缺少的一方。比喻多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
成语出处:《周易 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裒多益寡
英文翻译:cut off from the long to add to the short
裒:1.聚:裒辑。裒然成集。2.取出:裒多益寡(取有余,补不足)。
多: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益:1.好处(跟“害”相对):利益。公益。权益。受益不浅。2.有益的(跟“害”相对):益友。益鸟。益虫。3.姓。4.增加:增益。延年益寿。5.更加:多多益善。精益求精。
寡:1.少;缺少(跟“众、多”相对):寡欢。寡言。寡不敌众。孤陋寡闻。2.淡而无味:清汤寡水。3.妇女死了丈夫:守寡。寡居。
“裒多益寡”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的核心意思其实很简单:把多余的部分拿出来,补给不足的一方。比如一个家庭里,哥哥存了很多零花钱,妹妹却不够买文具,妈妈建议哥哥分一点给妹妹——这不就是“裒多益寡”的生动例子吗?
有人问:“这和平均主义有什么区别?”其实关键在于“主动调节”。比如一家公司年终奖分配时,业绩特别突出的部门自愿让出一部分奖金,帮助新成立的团队渡过难关。这不是强制摊派,而是通过资源再分配实现整体平衡,既保持了积极性,又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记得去年小区组织旧衣捐赠,张阿姨把孙子穿不下的羽绒服整理出来,正好解决了李奶奶家孩子的过冬难题。这种邻里间的温暖互动,让我突然意识到:“裒多益寡”不是冷冰冰的资源调配,而是带着人情味的互助智慧。
在环保领域,这个概念同样适用。北欧某些国家会对高能耗企业征收生态税,用这些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研发。就像把工业领域的“多”转化为环保事业的“益”,既控制污染又推动创新,实现了双赢局面。
现代职场中也藏着这样的智慧。我们部门最近尝试“经验共享会”,让资深员工把过剩的项目经验整理成手册,新手遇到问题就能快速找到参考方案。这种知识层面的“裒多益寡”,比单纯物质分配更有长远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分寸。就像给盆栽施肥,过量会烧根,不足则长不好。某公益组织曾强制要求志愿者均摊服务时长,结果反而引发矛盾。这说明“裒多”需自愿,“益寡”要适时,找到动态平衡点才是关键。
看着社区里的共享图书角越来越热闹,突然想到:当“给予”成为自发选择,“接受”变得心怀感恩,这种良性循环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最美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