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ǒ zú bù qián
成语解释:裹足:包缠住了脚。好像脚被裹住了一样;不能前进。大多指有所顾虑;停步不前。
成语出处:战国 楚 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思想保守
繁体字形:裹足不前
英文翻译:come to a standstill
裹:1.(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包裹。裹腿。用绷带把伤口裹好。2.为了不正当的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土匪逃跑时裹走了村子里的几个人。3.吸(奶):小孩儿一生下来就会裹奶。4.姓。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前:1.方位词。在正面的(指空间,跟“后”相对):前门。村前村后。2.往前走:勇往直前。畏缩不前。3.方位词。次序靠近头里的(跟“后”相对):前排。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前三名。4.方位词。过去的;较早的(指时间,跟“后”相对):前天。从前。前几年。前功尽弃。前所未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5.方位词。从前的(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前政务院。6.方位词。指某事物产生之前:前科学(科学产生之前)。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产生之前)。7.方位词。未来的(用于展望):前程。前景。事情要往前看,不要往后看。8.前线;前方:支前。9.姓。
“裹足不前”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害怕或犹豫而停滞不前的状态。比如有人想换工作,但总担心新环境的不确定性,于是反复纠结,迟迟不敢行动。这时候,我们可能会说:“你不能再裹足不前了,试试投个简历吧!”
为什么人会“裹足不前”?最常见的答案是恐惧。害怕失败、害怕被评价,甚至害怕成功后的压力。比如学生想参加竞赛,却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最终放弃报名。这种情况下,裹足不前成了逃避现实的心理保护伞。
如何打破这种状态?我的观察是:降低行动门槛。假设你想学一门新技能,不要一开始就设定“每天学3小时”的目标,而是告诉自己“今天先看5分钟教学视频”。这种“微行动”往往能绕过内心的抗拒机制,让人不知不觉走出第一步。
有人认为裹足不前是“谨慎”,但二者有本质区别。谨慎是充分准备后的主动选择,而裹足不前是被动停滞。比如创业者反复修改商业计划书,如果是为了完善细节,这是谨慎;如果是因为害怕市场验证而无限拖延,就是典型的裹足不前。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代人更容易裹足不前。信息过载让我们对各种可能性了如指掌,却也放大了对风险的想象。就像站在餐馆门口刷半小时点评软件,结果反而不知道吃什么——这种“选择瘫痪”本质上也是裹足不前的一种表现。
从个人经验看,裹足不前往往伴随着完美主义倾向。我曾因为想写出“完美的方案”而拖延两周,后来发现同事用粗糙但可执行的初稿获得了反馈机会。这件事让我明白: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行动本身就是破除裹足不前的解药。
下次遇到犹豫不决的情况,不妨问自己:“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使失败,后果也远没有想象中严重。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鞋里的沙子,倒出来才能继续走路。”与其在原地徘徊,不如试着迈出一小步,或许会发现,前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