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ǒ zú bù jìn
成语解释:裹足:包缠住脚。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不能前进。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0回:“奈奉阳君妒才嫉能,是以游士裹足而不进,卷口而不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思想保守
繁体字形:裹足不进
英文翻译:To wrap up one's feet
裹:1.(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包裹。裹腿。用绷带把伤口裹好。2.为了不正当的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土匪逃跑时裹走了村子里的几个人。3.吸(奶):小孩儿一生下来就会裹奶。4.姓。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进:1.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xíng)。进而。2.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3.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4.收入或买入:进账。进货。日进斗金。5.奉上,呈上:进言。进奉。进献。6.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进院。
“裹足不进”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布缠住脚,无法前进”,常用来形容因为顾虑太多或缺乏勇气而停滞不前。比如,有人可能会说:“他明明有实力创业,却总是担心失败,结果裹足不进,错失了好机会。”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为什么人会“裹足不进”? 核心问题可能在于对未知的恐惧。比如,有人想换工作,但害怕新环境的不确定性,于是反复纠结:“万一工资更低怎么办?”“如果同事不好相处呢?”这种过度思考反而让人困在原地。就像一个人站在河边,明明想跨过去,却因为担心水深而迟迟不动,最后连试都没试。
如何打破这种状态? 有时只需要迈出一小步。比如同事小张曾想学编程,但总觉得“现在学太晚了”,直到他报名了线上课程,才发现入门并没有想象中难。用他的话说:“先做再想,反而比空想更轻松。”这让我想到,许多事情的阻碍其实来自我们内心的预设,而非现实。
个人认为,“裹足不进”背后还暗藏一种完美主义倾向。比如有人写文章时总想憋出“完美开头”,结果文档空白了三个月;而另一位朋友每天坚持写500字,哪怕质量普通,半年后竟完成了初稿。对比之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先动起来,才能找到调整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裹足不进”和“谨慎思考”的界限在哪里?关键要看行动是否被合理推动。比如投资前做风险评估是明智的,但如果研究了两年还不下手,可能就陷入过度焦虑了。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与其在脑子里反复绕圈,不如用实践验证猜想。
最后分享一个观察: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反而加剧了“裹足不进”。人们容易被各种成功案例或失败教训吓住,却忘了每个人的路径都不同。就像登山时总盯着别人的装备,不如先系好自己的鞋带——往前走,本身就是一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