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ī
  • 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ù yú zhī ān

成语解释:像覆置的盂那样安稳。比喻稳固,不可动摇。亦作“覆盂之固”。

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君子之居也,绥如安裘,晏如覆盂。”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覆盂之安

英文翻译:A safe life

覆盂之安的意思

覆:1.盖住:覆盖。被覆。天覆地载。2.底朝上翻过来;歪倒:颠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3.同“复2”

盂:盛液体的敞口器具:水盂。痰盂。漱口盂儿。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安:1.安定:心神不安。坐不安,立不稳。2.使安定:安民。安神。安邦定国。3.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安于现状(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不求进步)。安之若素。4.平安;安全(跟“危”相对):公安。治安。转危为安。5.使有合适的位置:安插。安顿。6.安装;设立:安门窗。安电灯。咱们村上安有线电视了。7.加上:安罪名。安个头衔。8.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安的什么心?9.姓。10.疑问代词。11.问处所,跟“哪里”相同:而今安在?12.表示反问,跟“怎么、哪里”相同:不入虎穴,安得虎子?。安能若无其事?13.安培的简称。导体横截面每秒通过的电量是1库时,电流强度就是1安。

成语评论

覆盂之安”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的画面却非常生动——想象一下把一个倒扣的碗放在桌上,稳稳当当、纹丝不动,是不是很有安全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会用“倒扣的盂”来比喻安定呢?

其实这和古代的生活场景有关。盂(类似碗的容器)倒扣时,底部圆滑且接触面小,看似容易倾倒,但古人通过经验发现,只要地面平整、盂体完好,它反而能稳稳立住。比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就像“覆盂之安”,制度严密、民心凝聚,即便面临六国压力也能保持内部稳定。

再举个现代例子:一家创业公司初期可能风雨飘摇,但当它建立起清晰的流程、可靠的团队和用户信任后,就像倒扣的盂找到了平衡点。比如某科技企业通过透明化管理凝聚员工,即使行业竞争激烈,依然能保持业绩增长——这种“动中有静”的状态正是成语的生动体现。

有人可能会问:“覆盂之安”是绝对不变的状态吗?当然不是。就像倒扣的盂需要平坦的桌面支撑,任何安定都需要持续维护。北宋初年看似稳固,却因忽视边防和民生逐渐失衡;反观今日新加坡,通过不断调整政策维持社会繁荣,证明了“动态平衡”才是长久的覆盂之安

个人看来,这个成语最值得借鉴的是它的“主动设计感”。真正的稳定不是躺平等待,而是像摆放倒扣的盂一样,找准核心支点。比如家庭关系中,与其要求所有人“不吵架”,不如建立沟通机制和共同目标——这或许才是现代人追求“安定”的更优解。

下次当你看到桌上倒扣的茶杯时,不妨多看一眼。它提醒我们:安定不是运气,而是选择;不是终点,而是过程。就像古人说的“居安思危”,在稳固中保持觉察,或许才是“覆盂之安”留给当代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