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ài shān zhī ān
成语解释:安:安稳。像泰山那样稳固。形容稳固安定
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泰山之安
英文翻译:Peace of Mount Tai
泰:1.平安;安宁:泰然。国泰民安。2.极;最:泰西。3.太;过甚:简略泰甚。富贵泰盛。4.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安:1.安定:心神不安。坐不安,立不稳。2.使安定:安民。安神。安邦定国。3.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安于现状(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不求进步)。安之若素。4.平安;安全(跟“危”相对):公安。治安。转危为安。5.使有合适的位置:安插。安顿。6.安装;设立:安门窗。安电灯。咱们村上安有线电视了。7.加上:安罪名。安个头衔。8.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安的什么心?9.姓。10.疑问代词。11.问处所,跟“哪里”相同:而今安在?12.表示反问,跟“怎么、哪里”相同:不入虎穴,安得虎子?。安能若无其事?13.安培的简称。导体横截面每秒通过的电量是1库时,电流强度就是1安。
“泰山之安”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抽象,但它的核心是形容像泰山一样稳固的安全感。举个例子:老张创业多年,公司经历过几次危机,但他总说:“只要团队凝聚力在,心里就有泰山之安。”这里的“泰山之安”既体现了对团队的信任,也暗示了稳定发展的底气。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泰山”来比喻安全?其实这和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有关。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古人认为它是连接天地的神山,后来逐渐演变成“稳固”“可靠”的代名词。比如父母常对孩子说:“家里永远是你的泰山之安”,就是用具体的事物传递抽象的安全感。
有趣的是,这种安全感在现代社会有了新解读。比如最近流行“精神泰山”的说法——有人觉得每天坚持运动半小时,或是定期整理房间,就能给自己营造心理上的“泰山之安”。这种将传统成语与当代生活方式结合的现象,恰恰说明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不断适应新场景。
再举个反向案例:小王跳槽三次仍觉得工作没保障,朋友提醒他:“总想着找现成的泰山之安,不如自己先成为别人的依靠。”这句话点破了成语的另一层深意——真正的稳固感往往源于自身能力的积累,而非单纯依赖外部环境。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疑惑:追求“泰山之安”会不会让人变得保守?其实不必担心。就像现代建筑既要抗震又要保持灵动,真正的稳定从不是僵化不变。比如某科技公司每年拿出20%预算鼓励创新,老板说:“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反而让企业的泰山之安更经得起风浪。”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或许才是成语在新时代的最佳注解。
最近听到个有意思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泰山之安”的方式正在碎片化。有人通过养多肉植物获得治愈感,有人在知识付费课程里找充实感,还有人用定期储蓄对抗焦虑。这些看似零散的行为,本质上都在构建属于个人的安全感体系。
最后分享个观察:我老家有棵千年古树,树下总聚集着下棋的老人。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在这儿,得到的回答是:“树在这儿扎根几百年了,靠着它心里踏实。”你看,“泰山之安”未必需要多宏大的场景,有时候就是这种具体可感的日常存在,反而最能抚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