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ān
  • mào
  • chá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ān mào chá sè

成语解释:观察脸色以揣测对方的心意。

成语出处:《韩非子 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繁体字形:觀皃詧色

英文翻译:Look at the appearance

观貌察色的意思

观:[guān]1.看:观看。走马观花。坐井观天。2.景象或样子:奇观。改观。3.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乐观。悲观。世界观。[guàn]1.道教的庙宇:道观。白云观。2.(Guàn)姓。

貌:1.相貌:面貌。容貌。以貌取人。2.外表的形象;样子:全貌。貌合神离。3.姓。

察:1.仔细看;调查:观~|考~|~其言,观其行。2.(Chá)姓。

色:[sè]1.颜色:红色。绿色。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厉内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种类:各色货品。花色齐全。5.质量:成色。足色。6.情欲。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艺双绝。[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

成语评论

观貌察色”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雅,但说白了就是“看脸色行事”。比如同事开会时突然皱眉头、抿嘴唇,你立马接一句:“是不是刚才的方案哪里需要调整?”这种反应,本质上就是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快速捕捉潜在信息。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读心术”有什么区别?其实核心差异在于主动性。观貌察色强调主动观察和灵活应对,而不是被动猜测。就像朋友聚餐时,有人筷子举到一半又放下,你马上问:“是不是菜太咸了?我让服务员拿杯温水。”这种及时反馈,往往比事后追问更有效。

有个真实案例:某项目经理发现团队成员最近总盯着电脑发呆,私下约谈后才知对方家里遇到变故。这种通过日常状态异常捕捉关键信息的做法,恰恰体现了观貌察色的现实价值。我始终认为,这种能力不是天赋,而是需要刻意练习的生存技能。

再举个反例:家长看到孩子写作业时不停挠头,却直接批评“又走神了”。其实孩子可能是被数学题难住了。这时候如果换成:“第三题步骤是不是卡住了?我们一起看看?”效果可能截然不同。观察后的应对方式,往往比观察本身更重要。

现代社会人人戴着“社交面具”,但身体语言很难完全伪装。地铁里低头刷手机却频繁锁屏的人,可能正在焦虑等待消息;会议上转笔速度突然加快的同事,大概率对当前讨论有不同意见。学会捕捉这些信号,就像掌握了一套无声的沟通密码。

最后想说,过度解读他人表情反而会造成误会。观貌察色的精髓在于“察言”与“验证”的结合。当发现异常时,不妨用开放式问题确认:“看你若有所思的样子,是不是有什么新想法?”这样既表达关注,又留有解释空间,才是真正的高情商沟通。

"观貌察色"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