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ruò wú dǔ
成语解释: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成语出处: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补充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視若無覩
英文翻译:turn a blind eye to
视:1.看:视力。视线。近视。熟视无睹。2.看待:轻视。重视。藐视。一视同仁。3.考察:视察。巡视。监视。4.姓。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睹:看见:耳闻目睹。有目共睹。熟视无睹。睹物思人。
“视若无睹”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贴切?举个例子:小区里有人乱扔垃圾,邻居们明明路过却都装作没看见,仿佛垃圾不存在——这种场景就是典型的“视若无睹”。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当过那个“没看见”的人。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视若无睹?常见的情况是“怕麻烦”。比如在公交车上遇到有人大声喧哗,多数乘客低头刷手机,心里想着“反正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种心理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主动干预需要承担风险,而沉默往往更安全。
有趣的是,视若无睹并不总代表冷漠。办公室里有同事工作失误时,老员工选择暂时沉默,可能是想给新人自我修正的机会。这种“选择性忽视”反而体现了职场智慧。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涉及原则性问题还装看不见,就可能变成纵容错误。
成语用法的核心在于“明明有能力关注却故意忽略”。比如老师发现学生抄袭作业却未制止,家长明知孩子沉迷游戏却放任不管,这些行为都踩中了“视若无睹”的关键点。它强调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忽略,更是心理上的回避。
有个现象值得思考:现代人面对网络暴力时,有多少人选择快速划走而不是举报?这种数字时代的视若无睹,正在形成新的社会课题。我个人认为,适度的“看不见”是生存技能,但关键问题上保持清醒观察力更重要。
改变视若无睹的习惯,可以从微小行动开始。比如主动捡起路上的空瓶,提醒朋友领口沾了饭粒。当越来越多人愿意把“看见”转化为行动,成语里的“无睹”就会慢慢变成“有温度的注视”。行动本身,就是打破冷漠循环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