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ù lèi páng tōng
成语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指掌握或懂得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了解和掌握同类的其它事物。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方面
繁体字形:觸類旁通
英文翻译:grasp a typical example and you will grasp the whole category
触:1.接触;碰;撞:触电。一触即发。2.感动;触动:感触。触发。
类:1.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种类。分类。同类。2.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分成几类。两类性质的问题。3.类似:类人猿。类新星。画虎不成反类狗。4.姓。
旁:[páng]1.左右两侧:旁边。旁侧。旁门。旁出。旁听。旁若无人。2.其他,另外:旁人。旁的话。触类旁通。责无旁贷。旁证。旁白(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旁落。3.广,广泛:旁征博引。4.邪、偏:旁门左道。5.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偏旁。竖心旁儿。[bàng]古同“傍”,靠。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老话说得好,"学一门手艺饿不死人",但要是能触类旁通那就更妙了。比如小明学做红烧肉时突然悟到:"这不就是糖色炒到枣红色,再下肉翻炒的过程吗?"转天做糖醋排骨直接套用这个火候控制法,结果全家吃得舔盘子。您说这算不算典型的触类旁通?
嘿,这里有个有意思的问题:触类旁通和死记硬背有啥本质区别?举个栗子,背乘法口诀表时,小美突然发现"三三得九"和"三九二十七"都跟三有关联,自己就能推导出更多算式。这可比硬背省力多了!所以说啊,触类旁通本质上是在找知识之间的"亲戚关系"。
说实在的,现在职场里特别看重这个能力。上周市场部小王做用户画像,突然把超市货架摆放的"黄金视线区"概念用到APP界面设计上。老板直夸他"会来事儿",其实就是触类旁通玩得溜。您发现没?这招用好了,升职加薪都比别人快半拍。
有朋友可能要问: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呢?告诉您个土法子——多问"这和啥有点像"。比如学打羽毛球时,可以想想这和小时候玩陀螺有啥共同点,结果发现手腕发力技巧能通用。久而久之,这种"找共同点"的思维模式就养成了。
最后唠点实在的,咱老祖宗早把触类旁通玩出花了。您看《本草纲目》里记载药材特性,李时珍不就是把植物的生长环境、颜色形态这些特征串起来琢磨药效的吗?所以说啊,这本事不是啥高科技,关键是得带着"找规律"的眼睛看世界。
个人觉得吧,触类旁通最酷的地方在于打破知识壁垒。就像玩拼图时突然发现两块不同区域的碎片能拼接,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可比死磕一道题爽快多了。不过说回来,这功夫得靠日常积累,毕竟没点存货,想"通"也没得"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