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à lǐ yǒu cì
成语解释: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成语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郭全海听见话里有刺,把筷子放下,但还是按下心头的火。”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讥讽
繁体字形:話裏有刺
英文翻译:one 's words carry a sting
话:1.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声音,或者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讲话。会话。土话。这两句话说得不妥当。2.说;谈:话别。话家常。茶话会。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刺:[cì]1.用针或有尖的东西穿入:针刺。刺绣。2.尖锐像针的东西:鱼刺。扎了个刺。3.用剑刺。泛指杀伤或暗杀:刺杀。刺客。4.使某些感觉器官反应强烈:刺耳。刺鼻。5.用挖苦的话揭露人的短处:讥刺。6.侦察:刺探。7.名片:名刺。[cī]拟声词。快速摩擦或火线燃烧发出的声音:刺刺地直冒火星。
生活中有些话听起来像春风拂面,实则暗藏锋芒。比如同事说:“你这方案写得真‘独特’,我都没想到还能这么操作。”表面上夸创意,实际可能在暗示“逻辑漏洞太多”。这种表达方式,常被称作“话里有刺”。
成语“指桑骂槐”就是个典型例子。邻居抱怨:“小区槐树长虫子了,不像桑树那么省心。”乍听在聊绿化,实则在指责隔壁桑树主人疏于打理。这种迂回表达常让人有苦说不出——到底该接虫害治理的话题,还是该反思自家花园管理?
有人疑惑:为什么不能直话直说?心理学有个“心理安全距离”理论:用隐喻既能传达不满,又避免正面冲突。就像“绵里藏针”这个成语,既保持表面柔软,又精准传递态度。不过要注意分寸,若过度使用,可能变成“口蜜腹剑”,反而破坏信任。
日常交流中,如何辨别话中真意?有个小技巧:注意对方重复使用的形容词和语气词。比如三次强调“特别”,或频繁使用转折连词时,往往别有深意。就像“含沙射影”这个成语,看似随意提起的某件事,可能正在映射你的某个行为。
我认为这类表达并非全不可取。关键时刻的委婉提醒,就像中医的针灸疗法,既能点中要害又不伤元气。比如老师点评作文:“你的想象力突破天际”,可能既在鼓励创意,又在提醒注意主题集中。关键是要培养“语言免疫力”——既能听出弦外之音,又不被负面情绪带偏。
沟通本是门艺术,就像“水墨留白”讲究余韵。下次遇到带刺话语时,不妨笑着回应:“这话值得细品。”既保持风度,又给自己争取思考时间。毕竟,真正有效的交流不在于锋芒毕露,而在于心意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