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ǐ
  • duō
  • du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ǐ jì duō duān

成语解释:诡计:欺诈的计谋;端:事物的另一头;一方面。狡诈的计谋是多方面的。形容坏主意很多。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7回:“绪曰:‘维诡计多端,诈取雍州。’”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詭計多端

英文翻译:crafty

诡计多端的意思

诡:1.欺诈;奸猾:诡诈。诡计。2.奇异:诡形。诡观。诡异。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多: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端:1.端正;正派:端坐。品行不端。2.东西的一头;事物的开头:两端。末端。开端。3.事情的起因。例:无端生事。4.项目;点:举其一端。5.用手平着拿东西:端茶。6.事情;道理;学说:事端。异端邪说。

成语评论

诡计多端”这个成语,总让人联想到狡猾的狐狸。比如《西游记》里的白骨精,变成老妇人、小姑娘欺骗唐僧,这种不择手段的计谋就叫“诡计多端”。但为什么人们总用它形容负面行为呢?或许因为“计谋”本身没有善恶,但加上“诡”字就带上了欺骗色彩。

举个例子,同事小王偷偷修改了会议记录,把功劳全揽在自己身上。这种行为算不算“诡计多端”?关键要看动机——如果是为私利损害他人,确实符合这个成语的贬义用法。但如果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空城计,明明是计谋却被称为“神机妙算”,可见语境不同评价也会变化。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代职场中,“诡计多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比如市场部小李故意放出假消息迷惑竞争对手,既保护了公司利益又没违法,这种策略该用什么词形容?我个人认为,当手段不伤害他人且符合规则时,或许更适合用“灵活变通”这类中性词。

不妨再想个生活场景:孩子为多吃冰淇淋,先是装肚子疼逃避正餐,接着夸奶奶做的甜点天下第一,最后才提出请求。这种连环套路算“诡计多端”吗?其实透着可爱的小聪明。这说明同一个成语,在不同对象和场景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感色彩。

观察商业案例会发现,某些创新模式最初也被视作“诡计多端”。就像共享单车刚出现时,有人质疑押金模式是圈钱套路,后来却成为便民服务。这提醒我们:看待计谋不能只看表象,更要思考其长期价值。或许这正是汉语成语的魅力——短短四字,藏着需要辩证理解的智慧。

当遇到看似复杂的情况时,不妨多问自己:这个行为是损人利己还是多方共赢?是短期欺骗还是长期策略?答案往往藏在动机与结果的交集中。毕竟语言就像多棱镜,换个角度就能折射出不同的色彩。

诡计多端的造句

  1. 造句 狐狸诡计多端,而刺狷只有一种技能,但这种技能却最顶用。伊拉斯谟 
  2. 造句 童话里的狐狸总是一副诡计多端的模样。
  3. 造句 小李是个诡计多端的家伙,我们对他真是防不胜防。
  4. 造句 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就不怕敌人诡计多端。
  5. 造句 这人诡计多端,阴险狡猾,终究逃不脱人民的制裁。
  6. 造句 这家伙心术不正,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7. 造句 战争,刺杀还有难民都是计划的要点,都由那位诡计多端,狡猾透顶的精神操纵着,期待一切都能瓜熟蒂落。
  8. 造句 这个人为人圆滑,而且诡计多端,须小心提防。
  9. 造句 辛金用两只小手揉着他那诡计多端,但极够威仪的脑袋.
  10. 造句 一个叛徒或诡计多端的骗子,如果犯下滔天罪行,则任何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有权当面判决他!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