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ěi
  • bàng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ěi bàng zhī mù

成语解释:诽谤:引以为谏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

成语出处:《史记 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者而来谏者。”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让人写谏言的木牌

繁体字形:誹謗之木

英文翻译:board is erected in the transportation hub for people to write comments

诽谤之木的意思

诽:毁谤:诽谤。

谤:攻击人,说人坏话:毁谤。诽谤。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成语评论

哎哟,说到“诽谤之木”这成语,你可能会懵——这词儿听着像是骂人的话?其实啊,它的来历可比字面意思有意思多了!咱们先来掰扯掰扯它的出处。相传古代尧舜时期,君主会在路边立一块木头,专门让百姓刻字提意见,甚至吐槽不满。这木头就叫“诽谤之木”,没想到吧?这可不是鼓励造谣,反而是搞民主的早期尝试!

等等,这木头真不怕被人乱写?嘿,这里头有门道!古人说的“诽谤”和现在可不一样,原意是“提意见”的意思。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比如你公司茶水间贴了个匿名意见本,老板看完还能改进食堂饭菜,这就是现代版“诽谤之木”嘛!

不过问题来了,现在用这成语会不会被误会成“造谣专用工具”?你别说,还真得注意语境!比如小李在会议上说:“咱们学学古人立块诽谤之木,多听听客户抱怨。”这话要是没解释清楚,保不齐有人心里嘀咕:“这是要搞小团体黑老板?”所以啊,用这类历史成语时,建议加个“科普小尾巴”,省得闹乌龙。

要我说啊,这成语简直是古代版的“用户反馈系统”。现在的商家要是学这套,搞个24小时吐槽热线,保准能火!前两天看到个奶茶店老板,真在柜台摆了本“差评收集册”,结果回头客反而多了三成——大家觉得被重视了呗!这种玩法可比闷头改配方聪明多了。

话说回来,为什么现代人容易误解这个成语?其实就跟“愚公移山”被当成死脑筋典型一样,词义随着时代跑偏了。但换个角度看,这不正说明语言是活的吗?就像现在年轻人把“绝绝子”当夸奖用,老祖宗要是穿越过来估计也得懵圈。

最后唠点实在的,咱们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缺的不是发声渠道,而是用心听的人。下次遇到提意见的同事,别急着反驳,学学尧舜把耳朵竖起来——搞不好听着听着,真能挖出个金点子呢!

诽谤之木的造句

  1. 造句 正所谓的人生意义,也是人世间的流传了几千年的诽谤之木。
  2. 造句 为此,他还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设了“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
  3. 造句 “立诽谤之木,申命九官,黜陟幽明。
  4. 造句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5. 造句 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6. 造句 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7. 造句 早在远古时代,舜就设立了“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通过这两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缺点和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终于成为了一位受人爱戴的部落首领。
  8. 造句 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
  9. 造句 “舜有诽谤之木”,这是《吕氏春秋·自知》明文记载的。
  10. 造句 几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官方已设置了供人们议政论事的“诽谤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