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án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ián lǐ zhī mù

成语解释: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成语出处:《晋书 元帝记》:“一角之兽,连理之木。”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連理之木

英文翻译:A tree of reason

连理之木的意思

连:1.连接:心连心。骨肉相连。天连水,水连天。藕断丝连。这两句话连不起来。2.连续;接续:连演一个多月。连打几枪。3.包括在内:连我三个人。连皮三十斤。连根拔。4.军队的编制单位,隶属于营,下辖若干排。5.姓。6.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下文多有“也、都”等跟它呼应),含有“甚而至于”的意思:连爷爷都笑了。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连下棋也不会。连一天都没休息。

理: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木理。肌理。条理。2.道理;事理:合理。理屈。理当如此。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4.管理;办理:处理。理财。当家理事。5.整理;使整齐:理发。理一理书籍。6.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见了,谁也没理谁。置之不理。7.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成语评论

连理之木”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两棵树的枝干自然长在一起,古人用这个现象比喻感情深厚的夫妻或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孔雀东南飞》里那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说的就是连理枝的缠绵意象。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现在还能用吗?当然!比如朋友创业时说:“咱俩就像连理之木,你管技术我管运营,合作才能扎根市场。” 你看,用自然现象类比人际关系,既生动又不肉麻。

现实中真存在连理树吗?杭州灵隐寺的“鸳鸯树”就是典型例子——一株桂花和一株松树共生百年,树干完全融合。游客常感慨:“连植物都能相互成全,人更应该珍惜缘分。”这种观察角度,让成语从书本走进了生活。

为什么古人偏爱这个意象?我认为农耕社会对自然观察细致,更容易从植物特性中提炼哲理。就像现在用“网速”比喻效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滤镜。连理之木承载的,其实是人类对和谐关系的永恒向往。

有个有趣现象:00后开始用“连理之木”形容游戏里的CP组合。比如玩家调侃:“我俩在副本里配合得跟连理枝似的,他放技能我补刀。”这说明传统文化符号正在年轻语境中重生,核心精神未变,只是载体更潮了。

有人担心成语会过时,我倒觉得像连理之木这样有画面感的表达反而更抗衰老。下次给同事写贺卡,不妨试试:“愿咱们项目组如连理之木,跨部门协作无缝衔接。”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新意。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们对真挚连接的渴求不会改变。连理之木提醒我们:真正的契合不需要强行捆绑,而是像自然生长的树木那样,在彼此支撑中找到共同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