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è zuǐ liáo yá
成语解释:搬唇弄舌。课,用同“嗑”。
成语出处: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连枝秀》:“锦心绣腹,宣扬《老子》经文,发科打诨,不离机锋;课嘴撩牙,长存道眼。”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課嘴撩牙
英文翻译:Talk up
课:1.有计划的分段教学:上课。下课。星期五下午没课。2.教学的科目:主课。语文课。这学期共有五门课。3.教学的时间单位:一节课。4.教材的段落:这本教科书共有二十五课。5.旧时某些机关、学校、工厂等按工作性质分设的行政单位:秘书课。会计课。6.旧指赋税:国课。完粮交课。7.征收(赋税):课税。8.占卜的一种:起课。卜课。
嘴:1.口的通称:张嘴。闭嘴。2.(嘴儿)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瓶嘴儿。茶壶嘴儿。烟嘴儿。3.指说的话:嘴甜。别多嘴。
撩:[liáo]撩拨:撩逗。春色撩人。一番话撩得他动心了。[liāo]1.把东西垂下的部分掀起来:撩起帘子。把头发撩上去。2.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先撩些水然后再扫地。
牙:1.人和高等动物咬切、咀嚼食物的器官,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人的牙按部位和形状的不同,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通称牙齿,也叫齿。2.特指象牙:牙筷。牙章。牙雕。3.形状像牙齿的东西:牙子。4.姓。5.牙子2:牙行。
你听说过"课嘴撩牙"这个成语吗?它就像藏在书架角落的旧字典,虽然不常被提起,却藏着有趣的语言智慧。让我先抛个问题:这个描述"说话东拉西扯"的成语,在当代快节奏的交流中还适用吗?
举个生活场景:办公室里小张正对着项目方案滔滔不绝,从用户画像讲到宇宙黑洞,组长突然插话:"别课嘴撩牙了,直接说核心数据"。这时候成语就化身为精准的沟通提醒器,既保留了批评的力度,又透着些俏皮的人文温度。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拐弯抹角"有什么区别?好比炒菜放盐和糖,虽然都是调味,但"课嘴撩牙"更强调话题的跳跃性。就像邻居王婶串门,从新买的裙子说到孙子升学,再拐到菜市场猪肉涨价,这种"意识流"聊天正是成语的生动写照。
记得去年参加行业论坛时,有位嘉宾的开场白让我印象深刻:"今天咱们不课嘴撩牙,就用三个关键词说透数字化转型"。这种反向运用反而成为吸引注意力的妙招,说明古老成语也能焕发新活力。
语言学家发现,类似成语的复苏与当代人追求表达效率有关。当信息洪流让人疲惫,精准的成语就像快捷键,能快速传递复杂情境。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跟客户解释技术方案时若被说"别课嘴撩牙",可能暗示需要更聚焦的表达方式。
下次遇到朋友闲聊跑题,不妨笑问:"你这算不算新型课嘴撩牙?"既点破又留足面子。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河流,老成语载着新舟,照样能划出漂亮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