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o shì qíng fēi
成语解释: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比喻表里不一。
成语出处:《与僧正教》:“信可谓心与事背,貌是情非。”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表里不一
繁体字形:皃是情非
英文翻译:Appearance of right and wrong
貌:1.相貌:面貌。容貌。以貌取人。2.外表的形象;样子:全貌。貌合神离。3.姓。
是:1.对;正确(跟“非”相对):一无是处。自以为是。实事求是。你说得极是。应当早做准备才是。2.认为正确:是古非今。深是其言。3.表示答应的词:是,我知道。是,我就去。4.姓。5.指示代词。这;这个:如是。由是可知。是可忍,孰不可忍?。是日天气晴朗。6.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7.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这张桌子是石头的。那瓶墨水是红的。我是来看他的。8.联系两种事物,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他是一片好心。咱们是好汉一言,快马一鞭。院子里是冬天,屋子里是春天。9.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他跑得满身是汗。10.“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不能混淆: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你当年年一个样哪!。说是说,做是做,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11.在上半句里“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长了点。东西旧是旧,可是还能用。我去是去,可是不在那儿吃饭。12.用在句首,加重语气:是谁告诉你的?。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13.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14.用在名词前面,含有“适合”的意思:他想的很是路。这场雨下的是时候。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15.用在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你是吃米饭是吃面?。他不是走了吗?。你是累了不是?⑾(必须重读)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我打听清楚了,他那天是没去。这本书是好,你可以看看。
情:1.感情:热情。有情。无情。温情。2.情面:人情。讲情。托情。求情。3.爱情:情书。情话。谈情。4.情欲;性欲:春情。催情。发情期。5.情形;情况:病情。军情。实情。灾情。6.情理;道理:合情合理。不情之请。
非:1.错误(跟“是”相对):是非。习非成是。痛改前非。2.不合于:非法。非礼。非分(fèn)。3.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非议。无可厚非。4.不是:答非所问。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5.前缀。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非金属。非晶体。非司机。6.不:非同小可。非同寻常。7.跟“不”呼应,表示必须:要想做出成绩,非下苦功不可。8.一定要;偏偏:不行,我非去!9.不好;糟:景况日非。10.指非洲。
“貌是情非”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放到生活场景里其实特别常见。比如同事开会时笑眯眯地夸你“方案很新颖”,但转头就私下跟领导说“执行风险太大”——这时候的“夸赞”就是典型的“貌是情非”,表面认可和实际态度完全相反。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情况不就是虚伪吗?”其实不完全等同。比如父母看到孩子熬夜赶作业,嘴上严厉批评“再这样没收手机”,心里却心疼得偷偷热了杯牛奶放在书桌旁。这种“口是心非”里包裹的恰恰是笨拙的关心,和纯粹的虚伪有着温度差。
最近朋友跟我分享了个趣事:她网购时看到商家写着“亏本清仓最后三天”,结果三个月后还在用同样的标语。这种套路就像商家戴着“急迫促销”的面具,背后却是精心设计的营销策略。消费者逐渐摸清规律后,“貌是情非”的广告词反而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为什么人们总爱“貌是情非”?我观察发现这其实是种社交润滑剂。就像朋友换了新发型问你“好看吗”,哪怕你觉得像被电击过,大概率还是会说“挺特别的”。这种表面附和既维系了关系,又避免了尴尬,就像给真实想法裹了层糖衣。
不过要注意的是,有些“貌是情非”藏着锋利的刀刃。比如电视剧里反派角色总是挂着和善笑容接近主角,转头就在背后捅刀。这时候成语就变成预警信号,提醒我们别被表象迷惑——就像吃糯米糍要先戳开看看馅料是不是真的红豆沙。
有趣的是,现在社交媒体让“貌是情非”有了新形态。朋友圈里晒着精致下午茶配文“又是慵懒的一天”,实际可能是赶完三个方案后的报复性摆拍。这种精心设计的“真实”,倒让我们重新思考:当展示美好成为习惯,偶尔暴露的脆弱反而显得更珍贵。
下次遇到“貌是情非”的场景,不妨多给彼此留点缓冲带。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真诚需要勇气,而伪装有时也是种温柔。就像雨天陌生人共撑一把伞,虽然都说着“没关系我淋不到”,其实各自半边肩膀早已湿透——这种带着水汽的善意,或许就是成语最温暖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