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ín
  • xué
  • jiǎ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ín bù xué jiǎn

成语解释:谓穷人不必学俭而不得不俭。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陈萧王彰传论》:“其此之谓欤”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曰:“谚言‘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也,势使然耳。”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貧不壆儉

英文翻译:Poor without learning

贫不学俭的意思

贫:1.穷(跟“富”相对):贫农。贫民。贫苦。2.缺少;不足:贫血。3.用于僧道的自称:贫僧。贫道。4.姓。5.絮叨可厌:这个人嘴真贫。你老说那些话,听着怪贫的。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学:1.学习:学技术。勤工俭学。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2.模仿:他学杜鹃叫,学得很像。3.学问:治学。才疏学浅。博学多能。4.指学科:数学。物理学。政治经济学。5.学校:小学。大学。上学。6.姓。

俭:节省。与“奢”相对:勤俭建国。省吃俭用。

成语评论

贫不学俭”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绕,但它背后藏着一个挺实在的道理。简单来说,就是“穷到一定程度,不用刻意学节俭,自然就省着花了”。比如,张三家里条件不好,从小买东西都要货比三家,这种习惯不是他刻意学的,而是生活逼出来的。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突然变穷了,可能也会无师自通地开始精打细算。

那问题来了:难道穷人天生就会省钱吗?其实不是。这个成语更多在说环境对人的塑造力。当经济条件有限时,人被迫调整消费模式,就像沙漠里的植物不用学抗旱,自然会长出深根。但要注意,过度强调“贫不学俭”也可能掩盖结构性贫困问题——毕竟没人应该永远活在“被迫节俭”的状态里。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李阿姨退休后养老金不高,买菜时会把蔫了的青菜挑出来单独买,因为价格便宜一半。她年轻时收入不错时从不在意这些,但现在不用谁教,自己就摸索出了省钱门道。这种转变恰恰印证了成语的深层逻辑:生存需求会倒逼行为改变。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物质丰富,这个成语还适用吗?其实依然成立。看看刚毕业的年轻人合租房子时如何分摊水电费,或者打工族如何用记账APP控制开支,本质上都是“贫不学俭”的现代版演绎。不过现在的“俭”更多体现在资源优化配置上,而非单纯节衣缩食。

我倒是觉得,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示不仅是省钱本身。它提醒我们:当客观条件改变时,人的适应能力往往超乎想象。就像疫情期间很多人突然学会做饭,不是因为他们热爱烹饪,而是外卖变贵或不方便了。这种被迫成长虽然心酸,却展现出生命的韧性。

说到底,“贫不学俭”既不是赞美贫穷,也不是批判消费。它更像面镜子,照出人在不同境遇下的生存智慧。与其纠结要不要学节俭,不如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活得更从容。毕竟,真正的精明不在于能省多少钱,而在于懂得区分必要与非必要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