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ùn ér bù xué
成语解释: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成语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遇到困难却不肯学习
繁体字形:困而不壆
英文翻译:not learn even when confused
困:1.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为病所困。想当年当(dàng)无可当,卖无可卖,真把我给困住了。2.控制在一定范围里;围困:困守。把敌人困在山沟里。3.困难:困苦。困厄。4.疲乏:困乏。困顿。5.疲乏想睡:你困了就先睡。6.睡:困觉。天不早了,快点困吧。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学:1.学习:学技术。勤工俭学。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2.模仿:他学杜鹃叫,学得很像。3.学问:治学。才疏学浅。博学多能。4.指学科:数学。物理学。政治经济学。5.学校:小学。大学。上学。6.姓。
“困而不学”出自《论语》,形容人遇到困境却不愿主动学习解决之道。比如有人总抱怨工作压力大,却拒绝学习时间管理技巧,结果陷入恶性循环。这种状态像在泥潭里挣扎,越是用力,陷得越深。
为什么明明身处困境,却不愿学习改变?观察发现,部分人存在"学习恐惧症":担心投入精力后仍无法突破,不如维持现状来得安心。就像守着漏雨的茅屋,宁可天天用盆接水,也不愿花三天时间修补屋顶。
某互联网公司曾有位设计师,面对用户需求变化总是手忙脚乱。同事建议他学数据分析,他却固执地认为"设计凭感觉就够了"。三年后,团队里会用数据驱动设计的后辈都成了主管,他仍在原岗位抱怨"怀才不遇"。
困而不学与主动破局的关键差异在哪?前者把困境当牢笼,后者视困难为跳板。就像疫情期间,有餐馆老板守着空店唉声叹气,也有人迅速学会直播带货,把危机变成转型机遇。
我认为现代社会的"困"往往不是资源匮乏,而是思维固化。当知识获取比喝水还容易时,困而不学更像种选择。就像手机没电时,明明充电宝就在包里,却宁愿关机枯坐。改变的核心,或许在于培养"解题者心态"——把每个难题都当作解锁新技能的契机。
有位退休教师的故事值得借鉴:70岁开始学编程时,连开关机都要问孙子。三年后竟开发出帮助老人预约医院的小程序。他说:"困难像未拆封的礼物,打开前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能力。"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正是打破困局的万能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