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ín
  • jū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ín fù bù jūn

成语解释:均:平均。贫穷和富裕很不平均

成语出处:《魏书·世祖纪上》:“百姓勤劳,废失农业,遭离水旱,致使生民贫富不均,未得家给人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社会状况

繁体字形:貧富不均

英文翻译:Inequal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贫富不均的意思

贫:1.穷(跟“富”相对):贫农。贫民。贫苦。2.缺少;不足:贫血。3.用于僧道的自称:贫僧。贫道。4.姓。5.絮叨可厌:这个人嘴真贫。你老说那些话,听着怪贫的。

富:1.财产多(跟“贫、穷”相对):富裕。富有。富户。农村富了。2.使变富:富国强兵。富民政策。3.资源;财产:富源。财富。4.丰富;多:富饶。富于养分。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均:1.平;匀;相等:平均。势均力敌。2.副词。都:均好。均已完成。3.古又同“韵(yùn)”。

成语评论

说起贫富不均,许多人会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成语。它生动描绘了富人挥霍无度与穷人饥寒交迫的对比,但问题来了——这种现象仅仅是古代社会的缩影吗?其实不然。比如现代社会中的“学区房”和“偏远山区校舍”的差距,本质上也是一种资源分配失衡的延续。

另一个成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直指财富积累的极端分化。有人可能会问:贫富差距究竟为何难以消除?关键或许在于社会运转的惯性——就像滚雪球效应,优势资源更容易流向已有积累的群体。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差距也推动着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比如互联网技术让更多人有机会突破地域限制获得收入。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常被误解为要求绝对平均,实则强调分配机制的公平性。以直播带货行业为例,头部主播和普通从业者的收入差可达万倍,但新兴平台的出现正在改变规则:素人通过优质内容逆袭的故事越来越多。这说明机会公平比结果平等更能激发社会活力。

观察身边现象,我发现一个有趣悖论:人们既渴望缩小贫富差距,又希望保留通过努力实现阶层跃升的可能。这让我想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智慧。与其单纯追求财富再分配,不如加强教育公平和技能培训。就像浙江某县通过职业院校定向培养技术工人,五年内让县域贫富差距缩小了12%。

看待贫富问题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就像古人说的“水至清则无鱼”,适度的差异能形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但需要警惕“马太效应”失控。通过完善税收制度、拓宽上升通道、鼓励三次分配,或许能找到更可持续的平衡点。毕竟,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均贫富,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赛道上奔跑。

贫富不均的造句

  1. 造句 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张载 
  2. 造句 在贫富不均的社会中,有钱人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穷苦人家却是吞菜咽糠,牛衣对泣。
  3. 造句 我不相信什么穷达有命,贫富不均,并非命中注定,而是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4. 造句 人口众多,地球不堪重负;贫富不均,有的流油有的饥饿;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才是国策;缩小差距,共同致富奔向幸福生活!世界人口日,解决人口问题,创造美好生活。
  5. 造句 对普通大众来说,高企的高铁票价也触动了中国贫富不均的敏感神经。
  6. 造句 若我们持续忽视贫富不均的问题,我们的经济到最后会无法运作,日本社会也将陷入瘫痪.
  7. 造句 但是经济学家们广泛的研究结果显示,各国的贫富不均和经济成长率的相关程度都很低。
  8. 造句 各单位间过去贫富不均的现象被终结,清水衙门和肥差部门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得到了弥合。
  9. 造句 他从道义上谴责“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现象,却又默认了贫富不均的现实存在。
  10. 造句 如果今天社会流动率很高,办公室打扫佣人的子女都能很容易地晋升成为总经理或执行长,那麽这套理论也许可以帮贫富不均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