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n mù guì ěr
成语解释: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成语出处: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相信传闻
繁体字形:賤目貴耳
英文翻译:Humble and noble
贱:1.价钱低:贱价出售。2.地位低下:卑贱。贫贱。3.卑鄙;下贱:贱货。贱骨头。4.谦辞。称有关自己的:贱躯。5.轻视;瞧不起:人皆贱之。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贵:1.价格高;价值大(跟“贱”相对):绸缎比棉布贵。春雨贵如油。2.评价高;值得珍视或重视:宝贵。可贵。3.以某种情况为可贵:人贵有自知之明。锻炼身体,贵在坚持。4.地位优越(跟“贱”相对):贵族。贵妇人。达官贵人。5.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贵姓。贵国。高抬贵手。6.姓。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贱目贵耳”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陌生,但它的意思其实很贴近生活——形容人轻视亲眼所见,却过度重视道听途说。比如,有人听说某家网红餐厅特别好吃,结果自己去了发现味道一般,但依然坚持“大家都说好,可能是我没点对菜”,这就是典型的“贱目贵耳”。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宁愿相信传言也不信自己的眼睛呢?这可能和人的从众心理有关。就像网上购物时,许多人会先看评论而不是亲自试用产品,总觉得“多数人的评价更可靠”。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体验都可能不同,盲目依赖他人的观点反而容易踩坑。
在职场上,这种现象也不少见。比如新人小李听同事说“领导不喜欢员工提意见”,于是开会时明明有想法也不敢开口。后来才发现,领导其实很欣赏主动提建议的人。这时小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用“耳朵”代替了“眼睛”,错失了不少机会。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别人的经验完全不值得参考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平衡”。就像旅行攻略可以借鉴,但具体路线还得根据天气、体力调整。过度依赖他人的二手信息,就像戴着别人的眼镜看世界,总会有偏差。
历史上“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个反面教材。他熟读兵书却从未实地考察战场,最终兵败身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多的理论若脱离实际观察,都可能变成空中楼阁。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泛滥反而让“贱目贵耳”的现象更普遍——人们习惯性转发未经核实的消息,却懒得去查证真相。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品茶,别人说“回甘明显”不如自己啜饮一口来得真实。生活中很多事需要亲身验证,毕竟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最清楚。下次遇到众说纷纭的情况时,不妨多问自己:这是我亲眼所见,还是别人想让我看到的?
最后分享个小窍门:遇到重要决策时,试着把听到的信息和看到的现实写在纸上对比。这个方法能帮我们更客观地判断,避免被“耳朵”牵着鼻子走。毕竟,兼听则明的前提是既用耳,更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