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ì
  • ěr
  • ji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ì ěr jiàn mù

成语解释: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成语出处: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繁体字形:貴耳賤目

英文翻译:rely on hearsay

贵耳贱目的意思

贵:1.价格高;价值大(跟“贱”相对):绸缎比棉布贵。春雨贵如油。2.评价高;值得珍视或重视:宝贵。可贵。3.以某种情况为可贵:人贵有自知之明。锻炼身体,贵在坚持。4.地位优越(跟“贱”相对):贵族。贵妇人。达官贵人。5.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贵姓。贵国。高抬贵手。6.姓。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贱:1.价钱低:贱价出售。2.地位低下:卑贱。贫贱。3.卑鄙;下贱:贱货。贱骨头。4.谦辞。称有关自己的:贱躯。5.轻视;瞧不起:人皆贱之。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成语评论

贵耳贱目”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其实它说的是一种很常见的心态:宁可相信听到的,也不愿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比如你朋友说某家餐厅的菜难吃,你连去都没去就直接避雷了;或者网上有人说某个景点很坑,你立马打消了旅游计划。这时候,“贵耳贱目”就在悄悄发挥作用了。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偏听偏信”的倾向呢?其实这和人类的认知习惯有关。耳朵接收的信息往往更快、更直接,而亲眼观察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验证。就像很多人宁愿刷短视频“听专家讲道理”,也不愿自己翻书查资料——毕竟动动手指比动脑轻松多了。

举个职场中的例子:小王听说新来的领导脾气暴躁,于是工作中处处躲着领导走。直到某次项目汇报时,他才发现领导其实很愿意倾听下属意见。这就是典型的“贵耳贱目”带来的误会。如果他能早点和领导直接沟通,可能早就解开这个心结了。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认知偏差呢?关键是要培养“交叉验证”的思维。就像买菜时既要看商家的招牌(耳闻),也要亲手挑拣检查(目见)。比如选择工作时,既要参考行业口碑,也要实地考察公司环境;投资理财时,既要听专家分析,也要自己研究数据报表。

个人觉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贵耳贱目”的现象反而更值得警惕。现在各种观点、流言在社交媒体上飞速传播,很多人习惯性转发自己“听着顺耳”的内容,却懒得核实真相。就像前阵子某明星“塌房”的假新闻,明明点开官网就能查证,还是有很多人跟风传播。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发现了。《淮南子》里记载的“贵耳贱目”,和今天我们面对的信任危机何其相似。或许人类始终需要与自己的认知惰性作斗争,就像古人提醒的那样:兼听则明,耳目的证据都需要摆在同一个天平上衡量。

下次当你准备相信某个传闻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真的了解事情的全貌吗?有没有可能我的眼睛会告诉我不同的答案?保持这份清醒,或许就能少踩很多不必要的坑了。

"贵耳贱目"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