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í yán yì zhèng
成语解释:同“辞严义正”。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辭嚴意正
英文翻译:severity in speech and fairness in principle -- as the utterance of an upright person
辞: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2.言语文词:辞令。修辞。3.告别:辞行。4.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谢。辞职。5.解雇:辞退。他被老板辞了。6.躲避;推托:万死不辞。不辞辛苦。
严:1.严密;紧密:严紧。戒严。谨严。把瓶口封严了。他嘴严,从来不乱说。2.严厉;严格:庄严。威严。严办。严加管束。纪律很严。3.程度深;厉害:严冬。严寒。严刑。4.指父亲:家严。5.姓。
意:1.意思:来意。2.愿望:满意。3.料想:出其不意。4.事物流露的情态:春意。5.意大利的简称。
正:[zhèng]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相对):正南。正前方。前后对正。这幅画挂得不正。2.位置在中间(跟“侧、偏”相对):正房。正院儿。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正午。4.正面(跟“反”相对):这张纸正反都很光洁。5.正直:正派。公正。方正。心术不正。6.正当:正路。正理。钱的来路不正。7.(色、味)纯正:正红。正黄。颜色不正。味道不正。8.合乎法度;端正:正楷。正体。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区别于“副”):正文。正编。正本。正副主任。10.姓。[zhēng]正月:新正。
“辞严意正”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白:说话严厉、态度严肃,用来形容立场坚定、不容置疑的表达。比如,当有人试图用歪理说服你时,你可以说:“他辞严意正地反驳了那些荒谬的观点,现场顿时鸦雀无声。”这种情况下,成语传递的不仅是语言的力度,更是一种态度的坚定。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词和‘义正辞严’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两个成语非常接近,都强调言辞的严肃和立场的正确性。不过“辞严意正”更偏向描述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比如老师批评学生抄袭作业时说:“她辞严意正地指出了问题,但最后又耐心地教他如何改正。”这里既能体现严肃的态度,又隐含了“对事不对人”的善意。
生活中什么时候适合用这个词呢?举个例子,如果你看到网上有人散播谣言,可以这样描述:“科普博主辞严意正地辟谣,同时附上了详细的数据和案例。”这里既突出了内容的权威性,又避免了单纯的情绪化指责。我个人觉得,这种表达方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重要——既要立场鲜明,又要用事实支撑,才能让人信服。
另一个有趣的场景是家庭沟通。比如父母教育孩子:“父亲辞严意正地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但说完又拍了拍孩子的肩。”这种“刚柔并济”的用法,让成语不再局限于刻板印象中的“严厉训斥”,反而多了几分人情味。这让我联想到,再严肃的表达,如果能带着解决问题的诚意,效果可能会更好。
或许有人担心:“说话太‘辞严意正’会不会显得不近人情?”这确实需要拿捏分寸。比如同事间讨论方案时,可以说:“她辞严意正地指出了设计漏洞,接着主动提出帮忙优化流程。”这样既保持了专业态度,又用行动化解了可能的紧张感。说到底,这个成语的核心不在于“凶”,而在于“正”——用严谨的态度守护值得坚持的东西。
语言就像工具箱里的锤子,用对了场合才能敲准钉子。当我们面对需要明确立场的事情时,“辞严意正”就像给语言装上了指南针:方向明确,路径清晰,但最终指向的,始终是解决问题这个目标。或许这就是中文成语的魅力——短短四个字,既能传递态度,又能包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