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ò qù wèi lái
成语解释:已往的和今后的
成语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寿禅师两生符宿愿》:“那时天台韶国师是个得道的祖师,能知过去未来之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已知的和未知的
繁体字形:過去未來
英文翻译:Past and future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未:1.副词。1.不:未便。未知可否。2.没;没有:未见此人。2.地支的第八位。3.未时,旧式记时法,相当于十三点到十五点。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常被用来提醒人们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比如一家创业公司发现上一代产品因忽略用户反馈而失败,于是新产品开发时专门设立了用户调研小组,结果市场反响热烈。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过去的失败反而能成为未来的助力?因为错误本身就像路标,标明了“此路不通”,让人更清晰地找到新方向。
说到“鉴往知来”,邻居李叔的经历是个好例子。他年轻时炒股亏过钱,后来开始研究经济周期规律,现在反而成了家庭理财顾问。有人觉得“过去的教训会不会限制人的选择?”其实恰恰相反——了解过去的规律,就像拿到地图后知道哪里是沼泽、哪里有桥梁,反而能让人走得更稳、更远。
“继往开来”这个词在科技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某手机品牌在保留经典设计语言的同时,每年都会推出创新功能。有消费者质疑“守旧会不会阻碍进步?”但观察他们的产品迭代会发现,保留核心优势与开拓新功能就像树的根系与枝叶,根系扎得深,枝叶才能更茂盛。个人认为,这种平衡恰恰是现代创新最需要的智慧。
最近听实习生说起“承前启后”这个词,他们团队让老员工带新人时,既传授传统工作方法,又鼓励用数字化工具改进流程。年轻人常问:“老经验在新时代还有用吗?”实际上,就像盖楼房,既需要稳固的地基,也需要新型建筑材料,二者结合才能盖出摩天大厦。我注意到,善于融合代际智慧的团队往往最具生命力。
朋友公司用“温故知新”作为年度培训主题时,起初大家觉得老生常谈。但当他们重新分析五年前的客户投诉数据,竟发现了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这让人思考:过去的信息真的是“过期”的吗?或许我们缺的不是新信息,而是用新视角解读旧资料的能力。就像考古学家能从陶片还原古代文明,职场人也能从历史数据中挖出宝藏。
观察这些成语在现实中的投射,会发现时间从来不是单向的河流。就像航船既要看身后的航迹来调整方向,又要望向前方的海平面。重要的是保持这份动态平衡——既不让过去的包袱拖住脚步,也不因追逐未来而迷失方向。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选择难题时,或许可以问问自己:这个决定,是站在过去与未来的哪个交汇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