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ō bù guò qù
成语解释:不合情理,无法交代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合情理
繁体字形:説不過去
英文翻译:I can't tell
说:[shuō]1.用话来表达意思:我不会唱歌,只说了个笑话。2.解释:一说就明白。3.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有此一说。4.责备;批评:挨说了。爸爸说了他几句。5.指说合;介绍:说婆家。6.意思上指:他这番话是说谁呢?[yuè]同“悦”。[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成语用错了有多尴尬?举个例子:小李在会议上说"这个方案真是万人空巷",结果全场憋笑——"万人空巷"本意是形容热闹场面,他却用来夸方案好。这种张冠李戴的用法,就像把酱油倒进咖啡里,实在说不过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误用呢?核心问题在于对成语的"一知半解"。就像网购只看买家秀,我们常常通过字面意思猜测成语含义。比如"七月流火",原指天气转凉,很多人却误以为是形容天气炎热,这种理解偏差就像把天气预报看反了季节。
再来看个典型例子:某美食博主写"这家店的菜品炙手可热"。这里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炙手可热"专指权势显赫带贬义,用来形容美食就像给蛋糕抹辣椒酱,味道完全不对。类似的还有用"首当其冲"表示"首先做某事",其实它特指最先受到冲击。
个人认为,成语误用的背后藏着语言学习的捷径陷阱。现在很多短视频用搞笑方式"解读"成语,虽然便于记忆,却像用方便面替代正餐,长期下来容易营养不良。记得初中老师教"风声鹤唳"时,带着我们想象古代战场画面,这种具象化教学让我记了十几年都没忘。
要避免成语误用,有个简单方法:查证出处。就像买电器要看说明书,用成语也该看看它的"出生证明"。比如"明日黄花"出自苏轼诗句,本意是过时事物,现在常被错写成"昨日黄花"。了解背后的故事,就像给记忆装上了GPS,能准确定位词语的本来面貌。
语言是流动的江河,但河床需要保持基本形态。在创新表达的同时,守住成语的本真含义,就像给传统文化系上安全带。下次想用"空穴来风"时,记得它本意是"事出有因",而不是"毫无根据",这个认知转变就像给成语穿回了合脚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