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ò tíng zhī xùn
成语解释:用以指父亲的教诲。
成语出处:晋 袁宏《后汉纪 安帝纪上》:“苌少长藩国,内无过庭之训,外无师傅之道,血气方刚。”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指父亲的教诲
繁体字形:過庭之訓
英文翻译:instructions from one 's father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庭:1.院子;院落:前庭。2.厅堂:大庭广众。3.司法机关审判案件的地方:法庭。开庭。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训:1.教导;训诫:教训。训话。训词。训了他一顿。挨了一通训。2.教导或训诫的话:家训。遗训。3.训练:培训。轮训。军训。4.准则:不足为训。5.解释(词义):训诂。6.姓。
“过庭之训”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原指孔子在庭院里教育儿子孔鲤的故事。但放到今天,它还能用吗?举个例子:小李的爸爸每天晚饭后都会和他聊半小时,从工作态度到待人接物,这种“家庭小课堂”不正是现代版的“过庭之训”吗?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大家都用手机学习,这种面对面的教育方式过时了吗?其实不然。就像上周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张,老板手把手教他整理报表的技巧,这种即时反馈的场景化指导,反而比线上课程更让人印象深刻。重点不在于形式,而是“言传身教”的用心。
这个成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认为是“在生活细节中传递智慧”。邻居王阿姨教女儿切菜时说“切得慢才能切得齐,做事和切菜一样要沉住气”,这就是把生活场景变成教育现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导,往往比正襟危坐的说教更有穿透力。
有个有趣的现象:00后年轻人现在流行把这类家庭教育称为“家学副本”。我的表弟就常开玩笑说:“昨天又解锁了我爸的隐藏技能——如何用修自行车讲人生道理。”你看,传统智慧换个包装,照样能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过庭之训的本质是创造教育时机。就像春天的雨水不需要下整天,只要在植物需要时降落就能滋养生长。重要的不是教育发生的场所,而是那份随时准备传递经验的用心。这种教育智慧,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