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òng nuǎn wēi hán
成语解释:见“送暖偷寒”。
成语出处:明·叶宪祖《团花凤》第二折:“出入是非门里,定因家有三婆,替那好送暖偎寒,移商换羽,都是你这老贱人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男女偷情苟合
繁体字形:送煖偎寒
英文翻译:have an affectionate concern for each other
送:1.把东西运去或拿去给人:送报。送信。送饭。2.赠送:奉送。老师送我两本书。3.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把客人送到大门外。送小孩儿上学。4.姓。
暖:1.暖和:风和日暖。春暖花开。天暖了,不用穿大衣了。2.使变温暖:暖酒。暖一暖手。“煖”
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偎依。孩子偎在母亲的怀里。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送暖偎寒”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形容的是用温暖的行为帮助他人渡过难关,像寒冷时主动靠近给予热量一样。比如朋友失业后,你悄悄帮他付了三个月房租,这就是“送暖偎寒”的具体表现。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帮助必须是大动作吗?其实不然。去年冬天,小区保安老张发现独居的王奶奶总咳嗽,每天早晨多绕路给她带杯热豆浆,持续了整个冬天。这种微小却持久的关怀,恰恰让成语有了更生动的诠释。
记得去年台风过境时,临街商铺的玻璃碎了一地。五金店老板连夜把库存的塑料布分给邻居遮雨,自己店里反而漏得最厉害。这种“先人后己”的选择,让我想起成语里那个“偎”字——主动靠近需要帮助的人,有时需要把自己放在第二位。
现代社会中,“送暖偎寒”有了新形态。有个程序员朋友开发了社区互助APP,谁家需要买菜、送药都能即时匹配志愿者。科技让温暖传递突破了空间限制,就像用数据代码编织了一张看不见的毛毯,包裹着城市里需要帮助的人们。
有人觉得这类善举需要刻意寻找机会,我倒觉得更多时候是顺势而为。上周在便利店,看到收银员耐心教老人用手机支付,后面队伍排得老长却无人催促。这种群体性的包容,不正是生活里自然流淌的温暖吗?
或许最动人的“送暖偎寒”,发生在不被看见的角落。同事小陈连续三年匿名资助山区学生,直到受助孩子考上大学写信到公司才被发现。这种不图回报的付出,如同冬日壁炉里静静燃烧的木炭,没有耀眼火光却持续散发着热量。
当我们在讨论这个成语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人类互助的本能。从远古时期围火分食,到现代社会的公益体系,传递温暖的方式在变,但那份希望共同抵御严寒的心意,始终是文明火种不灭的关键。下次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与其纠结于成语的准确用法,不如先伸出温暖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