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ōng cái liàn shí
成语解释: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成语出处: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之颂序》:“夫其通才练识,赡学多闻,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通才練識
英文翻译:General knowledge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才:1.才能: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这人很有才。2.有才能的人:干才。奇才。3.姓。4.表示以前不久:你怎么才来就要走?5.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他说星期三动身,到星期五才走。大风到晚上才住了。6.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工作做好。7.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经他解释之后,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8.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程度低等等: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别人一天干的活儿他三天才干完。9.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字):麦子长得才好呢。我才不信呢!
练:1.白绢:江平如练。2.把生丝煮熟,使它柔软洁白:练丝。3.练习;训练:练兵。练功夫。练毛笔字。4.经验多;纯熟:老练。干练。熟练。5.姓。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通才练识”这个词乍一听有点抽象,但简单来说就是“啥都懂点,还能用得上”。比如一个程序员不仅会写代码,还懂用户心理,能设计出更人性化的界面。这种能力在今天这个跨界的时代,就像随身带了把瑞士军刀——遇到啥问题都能掏出来试试。
有人可能会问:“学那么多东西不会分散精力吗?”其实关键在于“练识”二字。比如学绘画的人研究光学原理,看似无关,但掌握了色彩搭配的底层逻辑后,设计海报时就能快速抓住视觉焦点。知识就像乐高积木,单独看是零散的,组合起来却能搭出惊喜。
记得有个历史故事特别应景:达芬奇不仅是画家,还是解剖学家、工程师。他研究人体结构是为了让人物画得更生动,琢磨飞行器设计是为了理解鸟类姿态。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让不同领域的知识产生了化学反应。这或许就是“通才练识”的古代实践版。
现代职场中,我见过最厉害的销售总监,竟然是生物学专业出身。他说:“客户谈判和动物行为学异曲同工,都要观察微表情,判断对方处于攻击状态还是放松状态。”这种跨学科视角往往能打破思维定式。在我看来,刻意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比单纯追求知识量更重要。
最近遇到个有趣案例:某网红餐厅老板把戏剧表演的“三幕式结构”用在菜单设计上。前菜是序幕,主菜是高潮,甜点是余韵,顾客的用餐体验就像看了一场好戏。这种跳出餐饮框架的思考方式,正是“通才练识”带来的创新红利。
说到底,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是能快速搭建知识脚手架的学习者。就像玩拼图,重要的不是收集所有碎片,而是找到关键的连接点。下次学新东西时,不妨多问自己:“这个知识点能和我的哪些现有认知产生连接?”答案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