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ōng
  • cái
  • shuò
  • xué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ōng cái shuò xué

成语解释: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成语出处:郑观应《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十大学书》:“一般自命开通之学生,粗得西学皮毛,辄满口名词,自诩为通才硕学……有不可一世之概。”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通才碩壆

英文翻译:Master of all abilities

通才硕学的意思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才:1.才能: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这人很有才。2.有才能的人:干才。奇才。3.姓。4.表示以前不久:你怎么才来就要走?5.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他说星期三动身,到星期五才走。大风到晚上才住了。6.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工作做好。7.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经他解释之后,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8.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程度低等等: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别人一天干的活儿他三天才干完。9.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字):麦子长得才好呢。我才不信呢!

硕:[shuò]1.〔硕士〕学位名,高于“学士”。2.大:硕老。硕材。硕学(博学,亦指博学的人)。硕壮。硕果累累(喻巨大的成绩)。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shí]古同“”,形容坚固。

学:1.学习:学技术。勤工俭学。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2.模仿:他学杜鹃叫,学得很像。3.学问:治学。才疏学浅。博学多能。4.指学科:数学。物理学。政治经济学。5.学校:小学。大学。上学。6.姓。

成语评论

通才硕学”这个词,乍一听有点文绉绉的,但它说的其实就是“啥都懂点,还特别有深度”。比如有人问:“王老师既会写代码,又能聊哲学,还懂中医养生,他这算不算通才硕学?”答案显而易见——这种横跨科技、人文、传统领域的知识储备,可不就是典型的通才吗?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社会分工这么细,成为通才还有必要吗?”举个反例:一家创业公司要做智能健康设备,如果团队里既有懂硬件的工程师,又有研究用户心理的设计师,还有了解医疗法规的顾问,这种跨界协作的成功率,大概率比单一领域的“专家团”更高。通才的价值,恰恰在于能串联不同领域的逻辑,找到创新突破口。

说到这儿,想起邻居张阿姨的故事。她退休后自学短视频剪辑,顺便研究起植物养护,去年居然用AI工具分析自家阳台光照数据,设计出一套自动浇花系统。别人夸她“活到老学到老”,她摆摆手说:“我就是觉得知识像拼图,多捡几块才能看出完整图案。”这种把学习当乐趣的心态,或许才是通才精神的底层逻辑。

不过别误会,通才不是要当“万金油”。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天工开物》时,既记录农业技术,又研究声学原理,但他每个领域的考据都扎实得惊人。真正的通才硕学,就像八爪鱼的触角——伸向各处,但每根触角都有实实在在的抓握力。当代职场中,既能做市场分析又能看懂财务报表的产品经理,往往比只会写代码的程序员更有决策话语权。

最近在咖啡馆听到两个年轻人的争论:“专精一门才能赚大钱,通才都是半吊子吧?”其实换个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获取成本大幅降低,通才反而有了新优势。就像玩《我的世界》游戏,会挖矿的玩家能生存,但既会建城堡又能设计红石电路的大神,才能创造出让人惊叹的作品。知识的广度,正在成为创新的脚手架。

说到底,通才硕学不是要取代专家,而是搭建不同领域的桥梁。当人工智能开始替代单一技能岗位时,那些能理解技术逻辑、洞察人性需求、把握商业本质的跨界者,反而成了最难被替代的“知识游牧民族”。或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就藏在“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认知维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