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ōng qú dà yì
成语解释:同“通都大邑”。
成语出处:清·王瑬《钞币议》:“又令通衢大邑设立官局,民以他省钞至者,验明准其换本省钞行用。”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泛指大城市
繁体字形:通衢大邑
英文翻译:large city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衢:四通八达的大路:通衢。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邑:1.泛指城市:通都大邑。2.县。
“通衢大邑”这个词听起来挺文雅,但说白了就是“交通发达的大城市”。比如有人问:“这成语具体能用在哪儿?”举个例子,你旅游时看到西安的城墙和地铁交错,就可以说:“西安自古是通衢大邑,如今高铁、机场一应俱全,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有人可能会疑惑:“古代和现代的‘通衢大邑’区别在哪儿?”其实核心都是“枢纽地位”。比如唐朝的长安城,丝绸之路的商队在这里汇聚,文人墨客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今天的深圳,港口、机场、高速公路连通全球,年轻人用“这座城市像永不停歇的传送带”来形容它的活力。
再问:“这成语只能形容一线城市吗?”当然不是。比如成都,虽然地处西南,但凭借航空、铁路网成为西部枢纽,当地人调侃“火锅香味都能顺着高铁飘到重庆去”——这种自带烟火气的“通衢大邑”,反而更有人情味。
个人觉得,现代“通衢大邑”正在被重新定义。以前大家看重的是码头、驿站,现在可能更关注物流中心或数字节点。比如杭州,既有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底蕴,又有阿里巴巴的服务器日夜运转,这种“虚实结合”的枢纽形态,或许才是未来的方向。
最后想想,交通发达了,城市会不会失去个性?其实正相反。苏州保留着园林和小桥流水,同时地铁直通上海;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里,香料商一边用手机接订单,一边给游客倒红茶。真正的通衢大邑,从来都是让传统与潮流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