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ōng fēng bào xìn
成语解释: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
成语出处:清 颐琐《黄绣球》第20回:“那掌柜的说他恶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陈府上去的通风报信,一面地保就在内看守了这掌柜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指暗中传递消息
繁体字形:通風報信
英文翻译:send news secretly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报:1.传达;告诉:报告。报名。2.传达新闻、消息的文字或信号:报纸。捷报。电报。3.某些刊物:周报。学报。4.报答;报复:报恩。报仇。报应。
信:[xìn]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3.崇奉:信仰。信徒。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7.同“芯2”。8.姓。 。[shēn]1.古同“伸”,舒展开。2.古同“伸”,表白。
“通风报信”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小张发现同事老李正在悄悄策划一个对公司不利的计划,他犹豫再三,还是选择向领导通风报信,最终避免了公司损失。这里的行为是否正当?其实要看动机——如果是为了保护集体利益,传递关键信息反而是一种责任感。
有人可能会问:“通风报信和打小报告有什么区别?”比如课堂上,小明看到同学偷偷带手机,如果立刻告诉老师是为了维护纪律,这叫遵守规则;但如果是为了让老师惩罚自己讨厌的人,就变成了恶意告状。关键在于信息的用途和传递者的立场。
我曾在职场见过真实的案例:部门里两位同事竞争晋升名额,其中一人发现对手篡改业绩数据。他选择私下向人事部反映,而非公开揭发。这种通风报信既保全了公司公正性,又避免了同事间的直接冲突。这让我意识到,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时机往往比信息本身更重要。
有趣的是,现代社会的“通风报信”有了新形态。比如家长群里突然冒出消息:“明天教导主任要抽查作业!”这种善意提醒让许多学生连夜补作业。看似是“情报共享”,其实反映了群体中互助的本能。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这类行为演变成包庇错误,就会失去积极意义。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需要传递敏感信息的情况时,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消息真实吗?传递后能解决问题吗?是否会造成更大伤害?就像小区里有人看到邻居家窗户没关,选择联系物业而非在业主群广而告之,这种有分寸的提醒既智慧又得体。
技术发展让“通风报信”变得更容易,微信群里的“小道消息”几分钟就能传遍全城。但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越需要培养筛选信息和判断意图的能力。毕竟,消息本身只是工具,真正决定价值的,永远是使用工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