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ǔ zuì fàn bǎo
成语解释:比喻饮食得到满足
成语出处:元 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我着他酒醉饭饱,走不动。”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饮食得到满足
繁体字形:酒醉飯飽
英文翻译:eat and drink to the limit of one 's capacity
酒:1.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如葡萄酒、白酒等。2.(Jiǔ)姓。
醉:1.饮酒过量,神志不清:醉汉。喝醉了。醉得不省人事。2.沉迷;过分爱好:醉心。陶醉。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我的心都醉了。3.用酒泡制(食品):醉枣。醉蟹。
饭:1.煮熟的谷类食品。特指米饭。2.每天定时吃的食物:早饭。晚饭。
饱:1.吃足了。与“饿”相对。2.足;充分:饱经忧患。3.满足:以饱眼福。
“酒醉饭饱”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比如:“老同学聚会,大家边吃边聊,酒醉饭饱后开始回忆青春糗事,笑声差点掀翻屋顶。”这里不仅描述了吃饱喝足的状态,还带出了热闹的氛围。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它重点不在“吃喝”本身,而在于“满足感”。比如公司庆功宴上,老板举杯说:“今天酒醉饭饱,更要感谢团队这三个月的拼命!”这里就把物质满足转化成了精神激励。
现代人真的需要吃到“酒醉饭饱”吗?我倒觉得关键在“度”。上周去吃火锅,朋友非要“加菜加到扶墙出”,结果半夜胃疼找消食片。这让我想到:成语里那种微醺的满足感,和现代人报复性吃喝,其实隔着一条健康警戒线。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或许因为它戳中了人性的某个点——吃饱喝足后的松弛状态,最容易产生真情流露。就像《红楼梦》里贾府宴席,多少次重要对话都发生在撤了碗碟、上了茶点之后。
换个角度看,“酒醉饭饱”是不是也藏着危机?见过太多酒桌上称兄道弟,醒酒后翻脸不认账的例子。所以有人调侃:“判断感情真假,别看他酒醉饭饱时说什么,要看他第二天清醒时做什么。”这话糙理不糙。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你要描写一个人独处的满足感,还能用“酒醉饭饱”吗?试试看:“周末宅家追剧,自热火锅配冰可乐,竟也吃出了酒醉饭饱的惬意。”看,成语也能玩出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