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 bì huī yìng
成语解释:同“金碧辉煌”。
成语出处:明·谢肇淛《滇略》卷四“点苍、鸡足、大鼎之间,缁徒云集,搭桂兰若,金碧辉映相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光彩夺目
繁体字形:金碧輝暎
英文翻译:beautiful decoration
金: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2.金属:五金。3.钱:现金。助学金。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金收兵。金鼓齐鸣。5.比喻尊贵、珍贵:金口玉言。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金发(fà)。金灿灿。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碧:1.青绿色的玉石。2.青绿色:碧草。澄碧。3.姓。
辉:1.闪耀的光:光辉。余辉。2.照耀:日月交辉。
映:1.照:炉火把他的脸映得通红。映射。2.因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新片上映。
提到“金碧辉映”,你会想到什么场景?或许是一幅画,或是某座建筑?其实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对比”与“和谐”。比如有人描述敦煌壁画:“阳光透过石窟的缝隙洒在壁画上,金箔勾勒的飞天与青绿山水交相辉映,千年色彩依然鲜活如初。”这里金色与冷色调的碰撞,既保留各自的鲜明,又形成视觉上的平衡。
为什么“金碧辉映”常被用来形容盛大场面?答案藏在人类对色彩的潜意识反应中。金色象征富贵,碧色代表生机,两者的结合天然传递出“珍贵且充满生命力”的意象。就像描述故宫修缮后的太和殿:“新贴的金龙藻井与孔雀蓝琉璃瓦在雪后初晴的阳光下流光溢彩,连檐角铜铃的叮当声都仿佛带着历史的回响。”这不仅仅是颜色搭配,更是文化符号的叠加。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有了新用法。有位摄影师在拍摄城市夜景时写道:“玻璃幕墙反射的鎏金晚霞与LED屏幕的碧蓝冷光在楼宇间流淌,科技与自然竟也金碧辉映。”这种新旧元素的碰撞,恰好印证了成语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时代。个人认为,好的语言表达就像调色盘,既需要经典配方的传承,也要敢于尝试新组合。
下次遇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时,不妨观察是否存在类似的色彩哲学。无论是婚礼上香槟金与蒂芙尼蓝的布置,还是秋日银杏黄与松柏绿的街景,只要两种特质不同的元素能相互衬托,就能创造“1+1>2”的惊艳效果。这或许正是汉语成语的智慧——用四个字说透视觉规律,又留给使用者无限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