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ōu yuán zhāi mì
成语解释:探取精微,采摘奥秘。
成语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藏书》:“或钩元摘秘,著古今未有之奇书。”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鈎元摘秘
英文翻译:Excerpt from gouyuan
钩:1.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形状弯曲,头端尖锐:钩子。秤钩儿。火钩子。2.形状像钩子的:蝎的钩子。钩针。3.汉字笔形之一(亅、乛、乚、、、乙等)。4.用钩形物搭、挂或探取:钩住树枝爬上去。5.研究,探寻:钩玄。钩沉。钩校(jiào)。6.牵连: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7.同“勾”。8.一种缝纫法,多指缝合衣边:钩贴边。9.古代兵器:钩戟。纯钩(剑名)。吴钩(刀名)。10.镰刀。11.古代称圆规。
元:1.朝代。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宋。定都大都(今北京)。2.姓。
摘:1.取(植物的花、果、叶或戴着、挂着的东西):摘梨。摘一朵花。摘帽子。把灯泡摘下来。2.选取:摘要。摘录。从全文中摘了一段。3.摘借:摘了几个钱救急。
秘:[mì]1.秘密:秘诀。秘室。秘事。2.保守秘密:秘而不宣。秘不示人。3.罕见;稀有:秘宝。秘籍。[bì]1.译音用字,如秘鲁(国名,在南美洲)。2.姓。
“钩元摘秘”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到底怎么用才对?举个例子:小明为了写历史论文,翻遍古籍、对比不同版本,终于从零散记载中提炼出唐代商税演变规律,导师夸他“这次真是钩元摘秘”。这里的关键在于从庞杂信息中抓取核心脉络,就像在沙滩上找珍珠,得知道该挖哪个位置。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网络信息一搜就有,还需要这种能力吗?去年某科技公司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时,虽然拿到了十万条消费记录,但只有团队里擅长建立数据关联模型的小张,发现了下午三点奶茶订单激增与写字楼电梯等待时间的隐藏联系。这说明信息爆炸时代更需要筛选与重构能力,就像拼乐高,零件再多也要知道怎么组合才有价值。
日常生活中其实处处能用上。比如老王想买学区房,中介给了二十套房源信息。他先排除房龄超15年的,再圈定步行10分钟到学校的,最后比较户型得房率,三天就锁定了目标。这种层层筛选+关键指标比对的做法,本质上也是钩元摘秘的变体。
特别想提醒的是:别把“找重点”变成“钻牛角尖”。见过有人研究红楼梦,非要说贾宝玉的玉佩藏着传国玉玺密码,这就偏离了钩元摘秘的本意——核心在于建立有效连接,而不是强行附会。就像好厨师不会把所有调料都倒进锅里,而是精准搭配出最佳风味。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短视频平台上教人“三步看透事物本质”的内容点赞量超高。这侧面反映出当代人对快速提炼能力的渴求。但真正的钩元摘秘可能需要更多系统性思维训练,比如多玩策略类桌游,或者尝试用思维导图梳理工作流程,比生搬硬套方法论更有效。
有个朋友在博物馆做策展,她布置宋代瓷器展区时,没按朝代顺序排列,而是通过青瓷釉色变化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故事。这种打破常规的信息重组,让参观者直接触摸到历史脉动,或许就是钩元摘秘在现实中的最美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