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óng hú dī lòu
成语解释: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
成语出处:唐 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时光流逝
繁体字形:銅壺滴漏
英文翻译:clepsydra
铜:金属元素,符号Cu,原子序数29。紫红色,富延展性,是热和电的良导体。在湿空气中表面生成铜绿。铜可制多种合金(如黄铜、白铜)及电工器材等,也用于电镀。
壶:1.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有嘴儿,有把儿或提梁,用来盛液体,从嘴儿往外倒:茶壶。酒壶。喷壶。2.(Hú)姓。
滴:1.液体一点一点地向下落:滴水穿石。汗往下直滴。2.使液体一点一点地向下落:滴眼药。滴上几滴油。3.一点一点地向下落的液体:汗滴。水滴。4.用于滴下的液体的数量:一滴汗。两滴墨水。
漏:1.东西从孔或缝中滴下、透出或掉出:壶里的水漏光了。2.物体有孔或缝,东西能滴下、透出或掉出:漏勺。锅漏了。那间房子漏雨。3.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漏尽更深。4.泄露:走漏风声。说漏了嘴。5.遗漏:挂一漏万。这一行漏了两个字。点名的时候,把他的名字给漏了。
铜壶滴漏,听起来像是个古老的计时工具?没错!但作为成语,它常用来比喻时间流逝或事物逐渐积累的过程。比如:“学习如铜壶滴漏,每天背三个单词,一年后就能读简单的英文小说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积累,正是这个成语的精妙所在。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用铜壶来比喻?这其实暗含了古人的智慧——铜壶质地坚硬不易腐蚀,就像真正的努力需要持久稳定的投入。反观现代人总想“三天速成”,反倒容易像漏了底的竹篮,装不住真才实学。
最近看到个有趣案例:某程序员坚持每天写30分钟开源代码,三年后竟被硅谷公司高薪挖走。这不正是现代版的铜壶滴漏吗?时间这个裁判最公平,它从不会辜负持续往“壶”里注水的人。
有人认为这成语太温吞,不如“弯道超车”来得刺激。我倒觉得,铜壶滴漏恰恰道破了成功的本质——那些看似突然的爆发,哪个不是暗地里攒足了“滴水”的功夫?就像竹子前四年只长3厘米,第五年却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蹿升。
下次焦虑时不妨想想:你的铜壶正在以什么速度蓄水?与其盯着别人的壶有多满,不如检查自己的壶底有没有裂缝。毕竟在这个快节奏时代,能守住自己的滴漏节奏,本身就是种稀缺能力。
最后分享个小发现:古人用铜壶计时要定期加水,现代人管理时间何尝不是?每周日晚我会给手机设置个“加水闹钟”,提醒自己审视时间分配。这种古今结合的仪式感,让抽象的时间管理变得像看得见的水位刻度般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