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ǎn
  • xiāo
  • shē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ǎn jì xiāo shēng

成语解释: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成语出处:《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繁体字形:鏟跡銷聲

英文翻译:Scrape off

铲迹销声的意思

铲:1.撮取或清除东西的用具,像簸箕或像平板,带长把儿(bàr),多用铁制:煤铲。锅铲。2.用锹或铲撮取或清除:铲煤。铲草。把地铲平了。

迹: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迹。血迹。笔迹。踪迹。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迹。陈迹。事迹。史迹。3.形迹: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

销:1.熔化金属:销金。2.除去;解除:撤销。销假。把那两笔账销了。3.销售:供销。畅销。脱销。兜销。一天销了不少货。4.消费:花销。开销。5.姓。6.销子。7.插上销子。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成语评论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某位经常在朋友圈刷屏的朋友突然安静了,或者原本活跃的博主不再更新动态?这时候我们常会感叹:"这人真是铲迹销声了啊!"这个成语原指隐藏行踪、消除声音,现在更多用来形容主动或被动地退出公众视野。

铲迹销声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把它拆开来看:"铲"是铲除,"迹"是痕迹,"销"是消除,"声"是声响。合起来就是把自己存在过的所有痕迹都清除干净。比如某明星在经历负面新闻后关闭社交媒体账号,媒体就会用"某明星铲迹销声"作为标题。

记得去年公司有位销售冠军突然辞职创业,前三个月还常在群里分享动态,后来就像人间蒸发一样。直到今年春天,我在展会上意外遇见他,才知道他这半年完全沉浸在新产品研发中。这让我想到:有时候主动选择铲迹销声,反而是为了更专注地成长。

为什么现代社会更需要理解这个成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制造数字足迹:随手拍的照片、即时的定位、不经意的点赞...这些碎片就像沙滩上的脚印,潮水一冲就消失。但现实中,真正的"铲迹销声"需要刻意为之。就像有人会定期清理社交动态,或是关闭朋友圈入口,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现代人的自我保护机制。

前些天和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聊天,她说现在很多来访者都在尝试"数字排毒":每周设定"无网络日",暂时删除社交软件,甚至改用只能打电话的老人机。这让我意识到:铲迹销声不再是消极的逃避,而可能成为主动的生活选择。

有趣的是,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带点贬义,暗示逃避责任。但换个角度看,当我们被各种信息轰炸时,适当的"消失"反而能获得喘息空间。就像春天播种前要翻新土地,暂时的休整是为了更好的生长。下次看到朋友突然安静,不妨理解成TA正在积蓄能量,而非简单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最近观察到个现象:有些创作者会突然停更数月,归来时带着更优质的内容。这或许印证了一个道理——创作需要沉淀期。就像候鸟迁徙要积蓄体力,人在专注做事时确实需要减少外界干扰。这种主动选择的"消失",反而成就了更有价值的重现。

在这个永远在线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可见度"。不必时刻保持活跃,但要清楚每次隐退与重现的节奏。就像优秀的交响乐不会从头到尾都是强音,恰当留白的乐章往往更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