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áng shēng bù lǎo
成语解释:长生:永生。原为道教的话,后也用作对年长者的祝愿语。
成语出处: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三折:“忍之一字岂非常,一生忍过却清凉。常将忍字思量到,忍是长生不老方。”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长久生存,永不衰老
繁体字形:長生不老
英文翻译:ever-young
长:[cháng]1.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a)指空间:这条路很长。长长的柳条垂到地面。b)指时间:长寿。夏季昼长夜短。2.长度: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铁路桥全长6772米。3.长处:特长。取长补短。一技之长。4.(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长于写作。5.(旧读zhàng)多余;剩余:长物。6.姓。[zhǎng]1.领导人:部长。校长。乡长。首长。2.生:长锈。山上长满了青翠的树木。3.生长;成长:杨树长得快。这孩子长得真胖。4.增进;增加:长见识。长力气。吃一堑,长一智。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哎,说到“长生不老”,大家第一反应是不是想到神话故事里的神仙?比如《西游记》里各路妖怪抢着吃唐僧肉的情节,你懂的——这绝对是最经典的成语例句:“妖怪们费尽心机,只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但这里有个问题:为啥古人总把“长生”和“不老”绑在一起说呢?说白了,古人觉得身体不衰老才是永生的关键,毕竟皱纹和白发在视觉上最直观嘛。
再看个接地气的例子:“老王天天喝枸杞泡水,笑称自己要修炼成长生不老之身。”这时候问题又来了:现代人追求的“长生不老”和古人是一回事吗?其实不完全相同。现代科技更关注延缓衰老或延长寿命,而不是真正“不死”。就像有人调侃的:“基因编辑搞不好真能让人活到150岁,但该秃的头还是得秃!”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另一个成语“寿比南山”。比如:“奶奶过八十大寿时,我们祝她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但南山真的不会倒吗?显然这是个比喻,重点在表达对长久健康的美好祝愿。个人觉得,与其纠结寿命长度,不如像俗话说的“活在当下”更实际——毕竟活得有质量可比单纯活得久重要多了。
突然想到个反例:“秦始皇派人寻仙丹,最终却落得个短命结局。”这故事藏着个扎心真相:过度追求长生不老反而可能加速毁灭。就像现在有人疯狂购买保健品,结果吃出肝肾损伤,简直是现代版“求长生反折寿”。所以啊,保持平衡心态才是王道,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最后看个冷门成语“松乔之寿”,指代特别长寿的人。比如:“村头那棵千年古树,村民都说它有松乔之寿。”这里藏着个有趣现象:人类总爱用自然界的长寿生物作比喻。要我说啊,这可能反映了我们对永恒生命的向往,但又潜意识明白人类终究无法超越自然规律——就像再老的松树也有枯死的那天,但它的种子又会孕育新生命,这种轮回本身不就是另一种永恒吗?
说到底,“长生不老”这个概念就像个多棱镜,折射着人类对生命的敬畏、对时间的焦虑,还有对未知的好奇。下次听到这个词时,不妨想想:与其追求肉体的永生,不如让自己的故事通过文字、技艺或精神传承下去,这不正是文明赋予我们的“另类长生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