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én wú zá kè

成语解释:见“门无杂宾”。

成语出处:《宋书·袁粲传》:“居负南郭,时杖策独游,素寡往来,门无杂客。”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补语;形容交友谨慎

繁体字形:門無雜客

英文翻译:never associate with bad companions

门无杂客的意思

门:1.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前门。屋门。送货上门。2.装置在上述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铁门。栅栏门儿。两扇红漆大门。3.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柜门儿。炉门儿。4.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闸门。球进门了。5.门径:窍门。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6.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张门王氏。长门长子。满门。双喜临门。7.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儒门。佛门。左道旁门。8.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拜门。同门。门徒。9.一般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五花八门。10.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杂:1.多种多样的:复杂。杂色。杂技。他看的书很杂,哪方面的都有。2.正项以外的;正式的以外的:杂费。杂项。杂牌儿。3.混合在一起;掺杂:夹杂。他杂在人群中混进了城。草丛中还杂有粉红色的野花。

客:1.客人(跟“主”相对):宾客。请客。会客。家里来客了。2.旅客:客车。客店。3.寄居或迁居外地:客居。客籍。作客他乡。4.客商:珠宝客。5.顾客:乘客。客满。6.对某些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的称呼:说客。政客。侠客。7.非本地区或非本单位、非本行业的;外来的:客队。客座。客串。8.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客体。9.用于论份儿出售的食品、饮料:一客蛋炒饭。三客冰激凌。10.姓。

成语评论

提到"门无杂客"这个成语,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大户人家的场景。但它的核心意义是什么?其实这个成语描述的是主人严格筛选交往对象,门前没有闲杂人等打扰的状态。古代文人常用它形容择友谨慎,现代人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比如明代画家文徵明的书斋,来访者多是诗画同好。有次地方官员带着厚礼求画,书童直接回绝:"先生今日门无杂客,只与知己论画。"这种主动营造纯粹社交环境的做法,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当我们的社交圈充满功利性往来时,是否也该设立自己的"门槛"?

可能有人会问:现代社会讲究人脉积累,这样筛选会不会影响发展?我在创业过程中发现,与其追求泛泛之交,不如深耕志同道合的伙伴。就像宋代书院的山长,虽然学生数量不多,但培养出苏轼这样的大家。质量永远比数量更能带来持久价值。

有个有趣的现代案例:某互联网公司CEO每周三设为"无会议日",只允许核心团队敲门讨论。这种做法意外提高了决策效率,员工反馈"终于能专注思考重要问题了"。这何尝不是职场版的"门无杂客"?当我们减少无关干扰,专注力就会转化为生产力。

值得注意的是,设立界限不等于封闭自我。就像苏州园林的月洞门,既划分空间又保持通透。关键在于明确自己的价值标准——可以是专业领域的精进需求,也可以是精神世界的共鸣渴望。重要的是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所有敲门声。

每次整理通讯录时,我都会问自己:这些联系人中有多少能触发深度交流?现代科技让联系变得容易,但真正的联结反而更稀缺。或许我们都需要在数字时代的喧嚣中,为自己保留一方"门无杂客"的清净天地。

"门无杂客"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