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ē dǔ wù
成语解释:钱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古汉语
繁体字形:阿堵物
英文翻译:Pelf
阿:[ā]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阿大。阿宝。阿唐。2.用在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阿婆。阿爹。阿哥。[ē]1.迎合;偏袒:阿附。阿谀。刚直不阿。阿其所好。2.大的丘陵:崇阿。3.弯曲的地方:山阿。4.指山东东阿:阿胶。5.姓。
堵:1.堵塞:把窟窿堵上。你堵着门,叫别人怎么走哇?2.闷;憋气:我要不跟他说说,心里堵得慌。3.墙:观者如堵。4.用于墙:一堵墙。5.姓。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哎哟,说到“阿堵物”这个成语,可能不少人会愣一下:“这词儿啥意思啊?”别急,咱们先掰扯掰扯它的来历。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原本是晋朝名士王衍嫌弃钱脏,连“钱”字都不愿说出口,直接叫“阿堵物”,也就是“那个东西”。不过到了今天,它更多用来形容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钱财”本身——你说它俗气吧,可离了它还真的寸步难行。
举个栗子,张三最近被朋友借钱不还,气得直拍大腿:“早知道就不该碰这阿堵物,现在搞得朋友都没得做!”你瞅,这成语用在这儿是不是特传神?既点出了钱的麻烦,又带着点知识分子的清高劲儿。不过话说回来,咱们普通人谁还没为这“阿堵物”发过愁呢?房贷车贷、柴米油盐,哪样离得开它?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钱这么重要,为啥古人还要嫌弃它?”问得好!其实啊,这背后藏着古人的价值观。就像王衍这类清流名士,觉得谈钱太俗气,有辱斯文。但反过来说,现在咱们讲究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拿李四开的小餐馆来说吧,人家天天起早贪黑,挣的都是血汗钱,这样的“阿堵物”谁敢说它不干净?
不过话说回来,现代社会确实容易让人掉进钱眼儿里。上周我碰见个老同学,张口闭口都是股票基金,听得人脑壳疼。这时候要是幽幽来句“别让阿堵物遮了眼啊”,估计能把他点醒。你发现没?这成语妙就妙在,既能自嘲也能劝人,还带着点文化人的俏皮劲儿。
要我说啊,对待“阿堵物”这事儿,咱们得学学苏东坡。人家被贬黄州时穷得叮当响,照样能写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倒不是说钱不重要,而是别让它牵着鼻子走。就像现在年轻人常说的“搞钱要紧,但生活更香”,这不就是新时代的“阿堵物”生存指南吗?
说到底,这个流传千年的成语,就像面照妖镜似的,照出了世人对钱财的复杂态度。有人避之不及,有人趋之若鹜,但真正通透的人,早就在“需要”和“贪婪”之间划清了界限。记住喽,钱这玩意儿,该挣的时候别手软,该放下的时候也别纠结——毕竟,咱们可不能活成被阿堵物拴住手脚的提线木偶,你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