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ù gǔ zhī jū
成语解释:附:靠近;疽:毒疮。紧贴骨头的毒疮。比喻侵入内部而又难以除掉的敌对势力
成语出处:清·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欧阳中鹄批跋:“阴弃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坿骨之疽
英文翻译:Gangrene of appendicular bone
附:1.外加的;附带的:附录。附设。2.依靠:依附。附随。3.靠近;贴近:附近。附耳交谈。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疽: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哎呦,这“附骨之疽”乍一听挺吓人,说白了就是比喻问题根深蒂固、难以摆脱。比如有人总爱拖延,明明知道该干活了,却抱着手机刷短视频——这坏习惯就像附骨之疽,一天天耗着精力,你说闹心不闹心?
这时候你可能想问:“这成语只能形容个人毛病吗?”嘿,当然不是!比如公司里流程繁琐,明明能半小时搞定的审批非要拖三天,这种低效操作就是典型的“附骨之疽”,拖累团队不说,还让客户跟着遭殃。
那碰到这种情况咋办?老话说得好,问题再难也得正面刚!比如面对职场中的“甩锅文化”,与其抱怨同事推责任,不如主动建立清晰的职责分工——这就像给骨头做手术,虽然疼一阵子,但总比烂在里头强啊!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附骨之疽”可能还是机会呢!比如我邻居王叔,年轻时总被说“脾气倔得像头驴”,结果他靠这股倔劲儿把濒临倒闭的小厂救活了。所以说啊,关键得看咱怎么转化利用,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其实现在很多社会现象也像附骨之疽。就拿网络暴力来说,键盘侠们躲在屏幕后头喷人,这种风气就像毒疮一样侵蚀网络环境。但你看最近不少平台搞了实名制+AI审核,这不就是下猛药治顽疾嘛!
说到底,遇到“附骨之疽”别慌神儿。咱老祖宗造这个词儿,不就是为了提醒后人发现问题要早治吗?就像我家那台总出毛病的旧空调,修了三次终于换了新的——有时候断舍离反而是最高效的解决方案。
生活嘛,总得往前看!与其被“附骨之疽”搞得愁眉苦脸,不如学学中医的智慧:先找准病灶,再慢慢调理。毕竟再顽固的问题,也架不住咱持之以恒地解决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