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è
  • zhī
  • chó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è gǔ zhī chóu

成语解释:形容仇恨极深。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文秀乃切骨之仇,日夜在心,故此一经眼,即便认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不共戴天的仇

繁体字形:切骨之讎

英文翻译:hate to the very marrow of one 's bones

切骨之仇的意思

切:[qiē]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西瓜。把肉切成丝儿。切断敌军退路。2.直线与圆、直线与球、圆与圆、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qiè]1.合;符合:文章切题。说话不切实际。2.贴近;亲近:切身。亲切。3.急切;殷切:迫切。恳切。回国心切。4.切实;务必:切记。切忌。切不可骄傲。5.用在反切后头,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如“塑,桑故切”。见〖反切〗。6.姓。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仇:[chóu]1.仇敌:疾恶如仇。同仇敌忾。2.仇恨:结仇。血泪仇。他们两家有仇。[qiú]姓。

成语评论

切骨之仇”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深入骨头的仇恨”,用来形容极深的怨恨。比如战国时期,伍子胥因父兄被楚王杀害,投奔吴国后带兵攻破楚国都城,甚至掘墓鞭尸以泄愤——这种跨越生死、不惜代价的报复行为,正是“切骨之仇”的真实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有这样的深仇大恨吗?”其实,职场中也可能出现类似场景。比如某公司高管被合伙人暗中算计,导致事业尽毁,多年后他东山再起时,宁可放弃利益也要让对方付出代价。这种看似“不够理性”的选择,背后往往藏着难以消解的切骨之仇

再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北方农村曾有两户人家因祖坟占地问题争执数十年。张家老爷子临终前抓着儿子的手说:“地界的事不解决,我死不瞑目。”三代人为此打过官司、闹过械斗,连孙辈上学都要绕道而行。这种代际传递的仇恨,早已超越了土地本身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成语背后的心理机制值得玩味。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感受到尊严被践踏或至亲受伤害时,大脑杏仁体会激活强烈的防御反应。这种本能虽能短期自我保护,但长期被仇恨支配反而会吞噬人生。就像《基督山伯爵》中的主人公,二十年的复仇计划最终让他感慨:“等待太久的东西,得到时已经变质。”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警惕“切骨之仇”的思维陷阱。去年处理过一桩邻里纠纷:楼上漏水导致楼下珍藏的绝版书籍被毁,双方从互相指责发展到持刀威胁。后来通过第三方调解发现,楼下愤怒的真正核心不是经济损失,而是觉得对方“连句真诚道歉都没有”。可见很多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藏着未被倾听的情感需求。

那么如何避免陷入仇恨漩涡?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破心中贼”的概念或许能给我们启发。他平定宁王叛乱时不杀俘虏,反而教他们识字明理。这种将敌人转化为学生的智慧,本质是跳出“以恨止恨”的循环。就像处理伤口,清创固然疼痛,但只有彻底清除腐肉,新生的皮肤才能愈合如初。

最后留给读者一个思考题:当我们说“此仇不报非君子”时,究竟是在维护正义,还是在喂养内心的恶龙?或许真正的勇气不在于消灭对手,而在于超越仇恨构建新关系。毕竟历史长河里,能化解切骨之仇的,从来都不是更锋利的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