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ǒng tóu yīn xìn
成语解释: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成语出处:元 高明《琵琶记 伯喈行路》:“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书信
繁体字形:隴頭音信
英文翻译:Longtou news
陇:1.陇山,山名。在陕西、甘肃交界处:陇右。2.甘肃的别称。3.古又同“垄”。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音:1.声音;读音:音律。音乐。口音。乐音。杂音。把这个字的音读准。2.消息:佳音。音信。3.指音节:单音词。复音词。4.读(某音):“区”字作姓时音欧。5.姓。
信:[xìn]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3.崇奉:信仰。信徒。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7.同“芯2”。8.姓。 。[shēn]1.古同“伸”,舒展开。2.古同“伸”,表白。
“陇头音信”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吗?它源自古代边塞诗,原指从陇山(今甘肃一带)传来的消息,现在多用来比喻远方传来的信息或久违的联络。这个成语自带一种苍茫的浪漫感,就像站在山顶遥望天际线时,突然收到一封穿越千山万水的书信。
举个例子:老张在海外工作三年,每次看到邮箱里有家乡寄来的明信片,都会想起“陇头音信”这个词——那些盖着红色邮戳的纸片,承载着八千公里外街角包子铺的热气,还有女儿学会写的第一行字。
有人会问:现在都用微信视频了,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其实当我们盯着手机等待重要邮件回复时,当留学生掐着时差等家书时,那种混合着期待与忐忑的心情,和古人站在陇山头盼信使马蹄声的心情如出一辙。科技改变了传递速度,但人类等待重要消息时的情感共鸣从未改变。
在敦煌壁画里见过唐代的驿使图,画中人策马疾驰的模样,让我突然理解了这个成语的生命力。信息本身或许只是几行字,但当它穿越时空而来,就变成了连接两个世界的绳索。现代人虽然不再需要鸿雁传书,但收到重要合作方回复的刹那,指尖划开手机通知时的紧张感,何尝不是当代版的“陇头音信”?
有个有趣的现象: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描写双向的牵挂。就像上周邻居王阿姨收到移民加拿大的儿子寄来的枫糖浆,同时儿子在朋友圈晒出妈妈寄去的腊肠,两件包裹在太平洋上空交错而过,这不正是信息时代最生动的“陇头音信”吗?
最后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人选择“陇头”而不是其他地名?翻阅资料发现,陇山在古代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线,这里既是地理边界,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节点。就像现在的国际机场,不同文化在此交汇,每个消息的抵达都可能改变人们对远方的认知。这种空间上的象征意义,让这个成语至今仍充满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