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óng gǔ jiàn jīn
成语解释:隆:尊重。尊崇古代,轻视当代
成语出处:朱自清《正变》:“明白了通变的道理,便不至于一味的隆古贱今,也不至于一味的竞今疏古,便能公平的看历史,各各还给它一副本来面目。”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隆古賤今
英文翻译:Ancient and modern
隆:[lóng]1.盛大:隆重。2.兴盛:兴隆。3.深厚;程度深:隆情厚谊。隆冬。4.凸起:隆起。[lōng]见"黑咕隆咚"、“轰隆”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贱:1.价钱低:贱价出售。2.地位低下:卑贱。贫贱。3.卑鄙;下贱:贱货。贱骨头。4.谦辞。称有关自己的:贱躯。5.轻视;瞧不起:人皆贱之。
今:1.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今。今人。厚今薄古。古为今用。2.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今天。今晨。今春。3.指示代词。此;这:今番。今次。4.姓。
“隆古贱今”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抬高古代,贬低现在”。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类似的说法。比如有人感叹:“以前的书法家个个都是大师,现在的字写得再工整也没灵魂。”这种对比看似客观,实则暗藏认知偏差——用古代顶尖高手对比现代普通从业者,自然会产生厚此薄彼的结论。
为什么人们总容易陷入“古代更好”的思维定式?这其实和记忆滤镜有关。时间就像筛子,会自动过滤掉古代的平庸之作,只留下经典流传。就像我们提起唐诗,脱口而出的是李白杜甫,却忘了唐朝也有无数打油诗被历史遗忘。而当代文化正在发生,所有作品都未经筛选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自然显得良莠不齐。
举个有意思的现代案例:智能手机刚普及时,总有人说“按键手机更耐用”。可数据统计显示,智能机的平均使用寿命其实与功能机相差无几。这种怀旧情绪,本质上是对熟悉事物的安全感依赖。就像我爷爷至今认为算盘比计算器可靠,虽然他打算盘时经常错位,但那份“亲手拨动”的踏实感无可替代。
换个角度看,“隆古贱今”也有积极意义。它像面镜子,照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北京胡同改造时,建筑师刻意保留青砖灰瓦的外貌,却在内部植入地暖和新风系统。这种“形旧神新”的设计,既满足了怀旧情怀,又保证了现代舒适度,恰是古今智慧融合的典范。
有趣的是,年轻一代正在打破这种思维定式。B站上大量“古法新用”的视频获得百万播放:用3D建模复原失传的榫卯结构,用AI算法谱写宋词新韵。这些实践证明,古今本不该对立。就像我常和学生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要看清来路,更要看清去路。”当我们既能欣赏青铜器的斑驳,也能惊叹芯片的精密时,才算真正读懂了文明的延续性。
最后留个开放思考:三十年后的人们,会如何看待我们此刻创造的抖音短视频、网络小说?或许那时的人也会带着滤镜,把2020年代美化成“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时间从不偏心,每个时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历史,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判断力——既不必跪拜古人,也无需轻视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