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uē
  • sāo
  • yǎ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é xuē sāo yǎng

成语解释:隔着靴子挠痒痒。原为禅宗用语;比喻领会佛理不够透彻;未能悟境触机。后比喻说话写文章没有抓住主题;不中肯;不贴切;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不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康山契稳禅师》:“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隔鞾搔癢

英文翻译:attempt an ineffective solution

隔靴搔痒的意思

隔:1.遮断;隔开:隔成两间房。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河。2.间隔;距离:隔两周再去。相隔不远。

靴:靴子:马靴。皮靴。雨靴。雪地靴。

搔:用指甲挠:搔头皮。搔到痒处(比喻说到点子上)。搔首弄姿(形容卖弄姿容)。

痒:1.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刺激时引起的想挠的感觉。2.比喻想做某事的愿望强烈,难以抑制:技痒。见人打球,他心里直发痒。

成语评论

隔靴搔痒”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隔着靴子挠痒痒”,但实际用来形容解决问题时方法不够直接,效果微乎其微。比如,朋友向你抱怨工作中被领导批评,你却说“别难过,喝杯奶茶就好了”——这就是典型的“隔靴搔痒”。表面上你在安慰对方,但真正的职场压力并未被触及。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隔靴搔痒”的方式常被使用?其实这反映了人类的本能反应:面对复杂问题时,人们往往会优先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就像孩子摔倒了,家长急着用糖果转移注意力,而不是教孩子如何避免再次摔倒。但这种做法就像给漏水的水桶贴创可贴,看似在行动,实则未触达本质。

举个例子,某公司发现员工效率低下,管理层决定增加每日晨会时间。结果员工反而更疲惫,效率持续下降。这就像把发烧病人的体温计泡进冰水——数据好看了,病症却更严重了。关键是要找到效率低下的根源,是流程问题还是激励机制问题?

在个人成长中,这个现象也常见。有人想提升写作能力,却只买昂贵的笔记本;想减肥就下载一堆健身APP却从不打开。这让我想起自己学英语的经历:曾花大价钱报口语班,后来才发现每天与外国同事对话才是真正有效的突破点。解决问题的钥匙,往往藏在最直接的接触面上。

有人认为“隔靴搔痒”至少比不作为强,其实未必。就像往滚烫的油锅里滴水,看似有反应,反而会引发更剧烈的迸溅。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客户投诉,与其反复修改投诉处理流程,不如直接致电客户了解核心诉求。有时候,脱掉那双象征隔阂的“靴子”,需要的是直面问题的勇气。

生活里不存在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可以培养“直击痛点”的思维习惯。下次遇到难题时,不妨先问自己:这个动作是否在真正解决问题?还是在给问题穿上一件名为“努力”的外衣?剥开表象的过程或许会带来短暂的不适,却能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

隔靴搔痒的造句

  1. 造句 这是一篇隔靴搔痒的评论文章。
  2. 造句 诗不着题,如隔靴搔痒。
  3. 造句 这算什么论文?论证不充分,而且有点隔靴搔痒。
  4. 造句 不过改革只是对电力市场的补贴和结构进行隔靴搔痒,并没有涉及整个系统的核心。
  5. 造句 这些话隔靴搔痒,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6. 造句 这位来宾尽说些大话、空话、假话,完全是隔靴搔痒,他的话解决不了学校存在的任何问题。
  7. 造句 外行人学说内行话,总觉隔靴搔痒。
  8. 造句 制宪会议最后通过的改革方案可能是世上隔靴搔痒的改革方案。
  9. 造句 但这只是隔靴搔痒而已,因为阴谋论都是自动生成的。
  10. 造句 你这几句话有啥用呢?对整个局面来说只是隔靴搔痒,无关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