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é xuē pá yǎng
成语解释:同“隔靴搔痒”。
成语出处:清·钱大昭《迩言》卷六:“《朱子语类》云:圣人只是识得性。百家纷纷,只是不识性字。扬子鹘鹘突突,荀子又所谓隔靴爬痒。”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没有抓住关键
繁体字形:隔鞾爬癢
英文翻译:attempt an ineffective solution
隔:1.遮断;隔开:隔成两间房。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河。2.间隔;距离:隔两周再去。相隔不远。
靴:靴子:马靴。皮靴。雨靴。雪地靴。
爬:1.昆虫、爬行动物等行动或人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蝎子爬进了墙缝。这孩子会爬了。2.抓着东西往上去;攀登:爬树。爬绳。爬山。墙上爬满了藤蔓。3.由倒卧而坐起或站起(多指起床):他病得已经爬不起来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痒:1.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刺激时引起的想挠的感觉。2.比喻想做某事的愿望强烈,难以抑制:技痒。见人打球,他心里直发痒。
你听说过“隔靴爬痒”这个成语吗?想象一下穿着厚靴子挠脚底,明明痒得难受,却怎么都挠不到痛处。这种抓心挠肝的感觉,正是这个成语的精髓——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小王负责处理客户投诉,每天忙着回复“我们会尽快解决”,但同样的故障反复出现。领导夸他态度积极,客户却越来越不满。这不就是典型的“隔着靴子挠痒”吗?表面功夫做得再漂亮,不修好产品漏洞,问题永远不会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行动陷阱”:接到任务就急着动手,却没先想清楚关键症结。就像有人感冒了拼命喝热水,却不记得去医院查查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这种思维惰性,让我们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远。
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五个辅导班,成绩却不见起色。细问才知道,孩子每天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消化知识。这让我想到,教育上的“隔靴爬痒”更可怕——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反而扼杀了学习兴趣。
怎么破局?去年公司系统升级时,技术主管的做法值得借鉴。他带着团队花了三天画故障树图,把二十多个报错案例梳理成三个核心问题。结果原本预估两周的工期,八天就彻底解决了。找准痒处再下手,往往事半功倍。
生活中有个观察:那些看起来从容不迫的高手,反而比手忙脚乱的人效率更高。他们就像老中医把脉,先望闻问切找准病灶,再对症下药。这种“慢思考快行动”的智慧,或许正是破解“隔靴爬痒”困局的钥匙。
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先停下敲键盘的手。问问自己:我现在是在修电脑,还是在给黑屏的显示器擦灰?真正的解决方案,往往藏在靴子捂着的脚底板,而不是光鲜亮丽的皮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