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i tōng xiǎo kě
成语解释:非:不;通:同“同”;小可:寻常,一般。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视
成语出处:《永乐大典戏文·》:“这的是人命事,非通小可。”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事关重大
繁体字形:非通小可
英文翻译:Non general
非:1.错误(跟“是”相对):是非。习非成是。痛改前非。2.不合于:非法。非礼。非分(fèn)。3.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非议。无可厚非。4.不是:答非所问。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5.前缀。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非金属。非晶体。非司机。6.不:非同小可。非同寻常。7.跟“不”呼应,表示必须:要想做出成绩,非下苦功不可。8.一定要;偏偏:不行,我非去!9.不好;糟:景况日非。10.指非洲。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小: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与“大”相对:小雨。矮小。短小精悍。2.范围窄,程度浅,性质不重要:小事。小节。小题大作。小打小闹。3.时间短:小坐。小住。4.年幼小,排行最末:小孩。5.谦辞:小弟。小可。小人(a.谦称自己,指地位低;b.指人格卑鄙的人;c.指子女;d.小孩儿)。6.妾:小房。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非同小可”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举个例子:公司因为一次数据泄露差点丢了千万订单,老板在会议上拍着桌子说:“这事儿非同小可,必须查清责任人!”这里既强调了事情的严重性,又传递出紧迫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用“很重要”而要用这个成语呢?
仔细品品,成语自带画面感。就像同事把项目搞砸了,你说“这问题很严重”和“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后者明显更有冲击力。再比如家长发现孩子偷偷玩火,一句“玩火非同小可”比单纯说教更能让人警醒。这种表达方式,是不是比大白话更有分量?
有人可能会问:日常说话有必要用成语吗?其实关键在分寸拿捏。上周邻居家漏水泡坏了我的藏书,我脱口而出:“这些绝版书被水泡了,实在非同小可!”对方马上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主动提出赔偿。可见恰当使用成语,能快速传递情绪价值。
不过要提醒的是,别把这个成语当万金油。比如买奶茶排队人多就说“非同小可”,反而显得小题大做。真正该用的时候,是那些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重大节点——就像疫情期间的防疫决策,或是工程项目的安全验收,这时候用“非同小可”才恰如其分。
个人觉得,现代人说话越来越直白,反而让这类成语有了独特的表达优势。它们就像语言中的调味剂,用得巧妙能让沟通更有层次。下次遇到关键事务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说不定能让你的表达瞬间升级。
说到底,语言是活的工具。用“非同小可”不是为了显摆文化,而是要在合适场景传递准确信息。就像老话说的,好钢用在刀刃上——当事情真的重要到可能影响全局时,这四个字就是最有力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