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iàn hé yì bù hé
成语解释:意:心意。表面上很和气,心里却有矛盾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为此两下面和意不和。”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际关系
繁体字形:靣咊意不咊
英文翻译:Disharmony between face and mind
面:1.头的前部;脸:面孔。面带微笑。2.向着;朝着:背山面水。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面。地面。路面。圆桌面儿。面儿磨得很光。4.当面:面谈。面洽。面交。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面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面儿。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词后缀: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镜子。两面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面。10.姓。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药面儿。胡椒面儿。13.面条:挂面。切面。汤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面倭瓜。煮的红薯很面。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面的。
和:[hé]1.平和;和缓:温和。柔和。和颜悦色。2.和谐;和睦:和衷共济。弟兄不和。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和。媾和。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和,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和棋。和局。末了一盘和了。5.姓。6.连带:和盘托出。和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和我一样高。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10.指日本:和服。[hè]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一唱百和。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和一首。[huò]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和药。藕粉里和点儿糖。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和。二和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和面。和泥。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意:1.意思:来意。2.愿望:满意。3.料想:出其不意。4.事物流露的情态:春意。5.意大利的简称。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和:[hé]1.平和;和缓:温和。柔和。和颜悦色。2.和谐;和睦:和衷共济。弟兄不和。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和。媾和。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和,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和棋。和局。末了一盘和了。5.姓。6.连带:和盘托出。和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和我一样高。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10.指日本:和服。[hè]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一唱百和。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和一首。[huò]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和药。藕粉里和点儿糖。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和。二和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和面。和泥。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面和意不和”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一盘凉拌黄瓜——表面清爽,内里却藏着没化开的盐。比如办公室里的小张和老李,每天见面都笑着打招呼,但一到合作项目就互相拆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塑料友情”?其实背后往往藏着利益冲突或性格不合,但大家又不想撕破脸。
家庭聚会时,二婶总夸表妹工作好,转头却跟邻居吐槽她“三十岁还不结婚”。这种双面态度在生活中常见吗?太常见了!就像春节时亲戚们嘴上说“随便吃点”,真做了八个菜又说你浪费。这种表里不一的根源,往往来自既要维持表面和谐,又想表达真实想法的矛盾心理。
朋友间更易出现这种状况。上周同学会上,小王和小陈勾肩搭背回忆校园时光,散场后却互相抱怨对方“混得差还爱显摆”。为什么成年人的友情常变成这样?我发现现代人越来越像智能手机——屏幕亮着笑脸表情,后台却在疯狂运行吐槽程序。这种生存策略虽能避免正面冲突,但长期积累可能变成定时炸弹。
处理这种关系有个小诀窍:与其强求“面子和心意都和谐”,不如学会建立“弹性边界”。就像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区,大爷大妈们为抢器材拌嘴,但转头又能一起跳广场舞。适度保留不同意见的空间,反而比强行统一更持久。毕竟真实的关系,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
观察街角那家开了二十年的早餐店就明白:老板和常客们天天斗嘴说“明天不来了”,却默契地维持着这种独特的相处模式。或许人际关系就像老火汤,需要文火慢炖才能熬出真味,表面的浮沫终会消散,留下的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