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ān
  • lá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diān lái bō qù

成语解释:见“颠来簸去”。

成语出处:许地山《空山灵雨·海》:“我们只能把性命先保住,随着波浪颠来播去便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状语;指不平稳

繁体字形:顛來播去

英文翻译:over and over

颠来播去的意思

颠:1.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山颠。塔颠。2.颠簸:路不平,车颠得厉害。3.跌落;倒下来:颠覆。颠扑不破。4.跳起来跑;跑:连跑带颠。跑跑颠颠。5.同“”。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播:1.传播;传扬:广播。播音。电台正在播重要新闻。2.播种:条播。点播。夏播。播了两亩地的麦子。3.迁移;流亡:播迁(迁徙)。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成语评论

哎哟,说到“颠来倒去”这个成语啊,咱先别急着挠头,老铁们!这词儿字面上看像是“来回折腾”,但具体咋用呢?举个栗子啊——比如你闺蜜买了条新裙子,试穿半小时还在镜子前转圈圈,你就能怼她:“别颠来倒去地换搭配啦,这条明明就显瘦!”

这时候肯定有人要问:“那这成语和‘翻来覆去’有啥区别捏?”问得好!其实它们就像奶茶里的珍珠和波霸,都是反复动作,但“颠来倒去”更强调“没必要的折腾”。好比甲方爸爸让你把LOGO放大又缩小改了二十遍,最后说还是用第一版,这时候你就能跟同事吐槽:“这帮人简直在颠来倒去瞎指挥!”

不过说真的,生活里这种例子可太多了!上周末我整理书房,愣是把书架上的书按颜色、大小、出版社颠来倒去摆了三轮,结果发现还是按首字母排列最顺手。您猜怎么着?这过程倒让我悟出个道理:有时候我们折腾半天,其实答案早就在眼皮子底下躺平了。

说到这儿肯定有小伙伴想问:“那这成语只能用在具体事物上吗?”非也非也!比如最近追剧发现,某些编剧就爱把老梗颠来倒去地炒冷饭,观众看得直呼“套路我都背下来了”。这种精神层面的反复折腾,用“颠来倒去”形容也贼贴切。

不过依我看呐,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颠来倒去”的现象反而成了常态。你看那些短视频平台,同一个梗能被翻拍八百遍,但话说回来,这也提醒咱们要抓重点——就像吃火锅得先捞肉,别光在香菜堆里瞎扒拉对吧?

最后给大伙儿支个招:下次遇到颠来倒去的事儿,不妨学学太极里的“化劲儿”。管他是方案改到第N版,还是亲戚反复催婚,只要心里有定海神针,外头再大风浪也掀不翻咱的小船。记住咯,重要的不是事情怎么折腾,而是咱们怎么笑着接招!

"颠来播去"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