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ng zhōng bǐng zhú
成语解释:秉:拿着。风中拿着烛易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海门张仲村乐堂》第一折:“我将世事都参透,幻身躯似风中秉烛,可怜见便似兀那水上浮沤。”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即将消灭的事物
繁体字形:風中秉燭
英文翻译:candle in the wind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中:[zhōng]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华中。居中。2.指中国: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队伍中。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中锋。中年。中秋。中途。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中学。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适中。7.中人:作中。8.适于;合于:中用。中看。中听。9.成;行;好:中不中?。这办法中。饭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枪。
秉:1.拿着;握着:秉笔。秉烛。2.掌握;主持:秉政。3.古代容量单位,合16斛。4.姓。
烛:1.蜡烛:火烛。花烛。2.照亮;照见:火光烛天。洞烛其奸。3.俗称灯泡的瓦数为烛数,如50烛的灯泡就是50瓦的灯泡。
“风中秉烛”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举着蜡烛站在大风里”,听起来像是个挺有画面感的场景。可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举个例子:小张刚创业时资金紧张,合作伙伴临时撤资,他自嘲说这项目简直是“风中秉烛”,随时可能被吹灭。这时候你就能明白——这个成语原来在比喻处境危险、根基不稳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蜡烛和风作比喻?其实这里面藏着古人的智慧。想象一下:烛火在无遮挡的环境里摇曳,既要对抗气流又要维持光亮,这种脆弱而短暂的状态,恰好能映射生活中那些充满变数的时刻。比如老王在疫情期经营实体店,常感慨生意就像“风中秉烛”,既要防着随时变化的防疫政策,又要应付捉襟见肘的现金流。
那遇到“风中秉烛”的困境该怎么办?关键在于调整应对方式。去年科技行业大裁员时,程序员小李把原本的焦虑转化为学习动力,他说:“既然环境像风中秉烛般动荡,不如把自己变成防风打火机。”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心态转变,正是打破困局的钥匙。
有人觉得这个成语太悲观,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个提醒。现代人总在追求“稳定铁饭碗”,可看看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哪个不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就像我表姐在教培行业改革时,及时转型做知识付费,反而在变动中抓住了新机遇。风吹蜡烛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别站在原地等火灭。
换个角度看,“风中秉烛”也藏着转瞬即逝的美。就像短视频创作者常说的:“爆款内容就像风中秉烛,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但绽放时的光芒值得珍惜。”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接纳,或许比一味追求稳定更能适应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
说到底,成语不仅是语言化石,更是应对生活的镜子。当你说某个计划“风中秉烛”时,不妨多问自己:是急着找挡风板?还是准备换个更牢靠的灯罩?风永远不会停,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那个既能保护火种、又能借着风力走更远的人。